日治時期台灣人出國必備的「旅券」有啥用?中研院學者精彩揭密,揪出諜報戰關鍵人物!

2019-01-31 14:56

? 人氣

旅券資料一筆一筆抄回臺灣

看似單純的旅券資料,蒐集與彙整過程其實比想像中艱難。日本外交史料館所典藏的旅券資料是作成微捲,使用者必須親自到館調閱微捲,再利用微捲閱讀機閱覽旅券申請的資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5 年開始,許雪姬親自至日本一筆一筆抄寫旅券資料,她說,日本人很有規矩,「連抄寫的鉛筆還要指定,不能用自動鉛筆」。她說,資料不是模糊就是有錯字,或是日治時期的日文跟現在不太一樣。例如比利時,現在縮寫是「比」,但當時翻譯為「白耳義」,所以上面會寫「白」。若有人要前往東南亞小城,這筆申請資料同時會有申請人的中國名字、東南亞當地名字和英文名,許雪姬說:「這時抄寫才要瘋掉」。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圖/許雪姬提供)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圖/許雪姬提供)

後因主持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的「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2009 年起,許雪姬再帶領計畫團隊,改為複印方式,但複印一張是日幣 30 元,全印的費用也非常可觀。因此後來考量若在一卷微捲片中收錄臺灣旅券資料數量較多時,就改以複製買回整卷微捲方式,回臺灣再轉製成數位檔案,效果還比較好。不過,王麗蕉表示,有些旅券資料因製作微捲時就模糊不清,必要時,還是得回日本外交史料館拍原件,再放大比對。

建造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

「為了讓更多人取用這些資料,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正在建置人名索引系統,目前已有近 20 萬筆。」許雪姬表示,臺史所檔案館已將複製回來的 1897 年到 1934 年 3 月的旅券資料,複印並裝訂成冊,開放各界到館查找與閱覽;而日本外交史料館於 2015 年再開放 1934 年 3 月到 1942 年的旅券資料,之後也會納入臺史所檔案館和後續要建置的數位資料庫中。

未來只要輸入名字,就可以看到當時臺灣人申請出國原因、目的地和出生年月日,甚至社會大眾也可以查找自己的祖父母在日治時期有沒有出國。

王麗蕉表示,旅券資料發展出的研究題目很多元,包括電影、農業、戲劇、繪畫等。

透過旅券資料,可看到日治時期臺灣人與國外交流的完整圖像。

雖然有旅券資料,但有些人出國還是沒有留下痕跡,或是從目的地沒辦法判斷人在哪裡落腳。許雪姬表示,可以結合更多史料,讓旅券的發現更有價值。像是跟中國、東北、東南亞往來的商業書信,是理解當時商業網絡的重要史料,例如泰益號文書。或是利用家族歷史、報紙與日記內容,與旅券交互參照。

旅券資料在臺灣史研究扮演重要的節點,不僅可以歸納出旅人輪船航線,例如顏國年的歐美航線圖,更是理解日治時期政經環境、庶民和官員間互動往來的重要文件。許雪姬表示,還有一些旅券資料尚在彙整,特別是日本外交史料館遺缺的 1910 年資料,後來也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發現,許雪姬說「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的資料」。

許雪姬期待,臺史所檔案館將陸續完成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以供大家從「旅券」尋找臺灣史。(圖/張語辰攝)
許雪姬期待,臺史所檔案館將陸續完成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以供大家從「旅券」尋找臺灣史。(圖/張語辰攝)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原標題:日治時期臺灣人怎麼用「旅券」?求學求職、環遊世界)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