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婆現在的大腿,是當年的腰圍!」心理師道出人際相處最大地雷:自以為幽默

2019-01-28 10:33

? 人氣

如何終結人際剝削?惰性和習性,是我們一生對抗的兩件事。

「來,這五花肉,我特地用了和三盆糖取代冰糖,讓它入味,香氣應該會更細緻點。」在年夜飯的桌上,婆婆貼心地夾了一大塊放到她碗裡。「媽,不用,不用,你沒看看她現在的模樣。回想以前跟她約會,食量如小鳥,現在胃口如大象,更何況她現在的大腿,是當年的腰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自以為幽默地開了老婆玩笑。乍聽這些比喻,確實也是好笑。她故作鎮定,不便當場發作,拆了老公的台。實則臉色隱約透露出一陣青、一陣白。畢竟老公當著公公婆婆、大伯、小叔及妯娌們的面前,用她產後三年遲遲沒有恢復當年苗條的身材,作為話題及笑點。

「不是跟你說過很多次,不要在別人面前,用我的身材說笑嗎?生過兩個孩子,有誰還能是瘦子?」回到了房內,她總算可以一吐怨言。「這又沒什麼,大家都是自己人啊!這也不是什麼壞習慣,有需要這樣小題大作嗎?」他一邊伸懶腰,一邊打哈欠,漫不經心地回應著老婆的苦水。

每當逢年過節,我們總有許多聚會,面對的可能是直系血親的家人,或是所有姻親。而無論在初次見面或久違後的寒暄裡,都會有刻意製造的熱絡及歡笑氛圍,但你有沒有仔細觀察到,為了這些場面,都犧牲了哪些人?

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不會「主動」調整日復一日的稱謂,改變已成常態的表現

人習慣用著最省力的方式過活。在認知心理學裡,提出人類思考方式的其中一種特性:捷思(heuristic),意思是對於某件事、某個問題或者情境,當我們還沒有清楚明確的了解時,就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使用直觀的推論方式。

簡言之,就是節省認知資源的使用,來進行判斷及推論。然而,我們應該了解,自身的經驗有其侷限,最糟糕的狀況是瞎子摸象,得出一個嚴重偏離事實的結論;其次則是以管窺天,見識不深。

思考是一種自動化歷程,如果連思考都能省,那麼其他呢?省時又省力,就是惰性的根源。因為人性當中都帶著好逸惡勞的層面。能夠躺著,就絕對不坐;能夠坐著,就絕對不站,更別說要即刻起身,大步向前。

所以在人際關係裡,我們都不會主動調整日復一日的稱謂,改變已成常態的表現。哪怕這些稱謂聽來很傷人,例如歐羅肥、矮肥短;哪怕這些表現,讓彼此心中的不滿和積怨越來越深,例如當著眾人的面看似開玩笑,實則貶損人。

惰性與習性不同,卻息息相關。因為惰性久了,就成了習性。習性久了,就越來越疏懶

因為惰性,所以懶得主動調整及改變;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性,變成語助詞以及口頭禪。每一天都要來上這麼一段。「我家那個死鬼」、「我老婆產後再也回不到從前的身材」、「他就是沒路用」、「女人家就是沒見識」……這些都讓人耳熟能詳,不只出現在八點檔,更是出現在多數人的家,聽多了,還真是感傷

在人際關係裡,隨處都可見到剝削人,或者被剝削的行為。語言、表情、態度、肢體表現,乃至於以上加乘所形成的整體社會或團體氛圍,都可以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及相對應的行為表現。哪怕只是一個挑眉或白眼,或者作勢掄起拳頭,看似要打人,都會讓對方接受到被質疑、不信任及挑釁的感覺,還有或隱約或明顯的威脅。

接下來可能是嘗試壓抑、刻意忽略,或者勉強隱忍,久而久之,變成了自信低落,覺得自己內外不如人,甚至演變成了身心症,焦慮、憂鬱、哭泣或失眠。想要改變,往往都等到了火燒屁股、迫在眉睫,然而,到了那時都已為時已晚,回天乏術。

臨床心理師的處方箋

1.監控你的人際直覺,習性就是魔鬼

我們都有一套自己最習慣的社交直覺,主動與被動,付出與接收,熱絡與淡漠,自主與迎合。好的人際互動習慣,我們繼續維持;不好,甚至有害的習慣,應該時時檢視及調整。

在諮商室時常聽到,學生抱怨被同學當成透明人,同儕關係總是很疏遠;男生抱怨被女生當成工具人,異性關係總是很慘烈;老婆抱怨被老公當成十項全能,婚姻關係所有大小事,總是她全包,他彷彿還在當少爺。

2.面對你的人際模式,惰性就是缺點

模式就是習慣,習慣就會循環。惡性循環不易更改,因為必須跟惰性交戰。所以你會發現,一切都會回到了起點。

有人對你輕蔑了,如果你選擇了暫時不予理會。那麼,下次有機會,他就會二度輕蔑,不斷循環。就像我們都有固定起床的時間,有些人願意起床早一點,讓自己從容不迫,氣定神閒;但也有人總是趕在最後一刻,慌張忙亂,甚至出錯。趕在最後一刻才匆忙起床盥洗、換裝的人,也知道稍微調整作息,就能減輕自己可能趕不上車因而遲到的心理負擔,但是惰性就是如此難改。

那麼,人際模式也是一樣。理智上,人人都知道尊重有禮、友善客氣是人際關係和諧的根本,然而執行上,你永遠都會發現說話不客氣、舉止不得體、態度還很超過的,真是不少人。因為惰性難改,因為惰性與習性互為因果,成了習慣。

3.觀察你的人際表現:語氣、內容及肢體語言

在人際關係裡,負向的語氣及內容不難辨識,例如取笑、輕蔑、貶抑、威脅、羞辱……不過更加隱微,並且不易自我監控的,其實是肢體語言。

在諮商室裡,所有帶著人際關係議題前來的個案,除了主訴的困擾內容外,都可以觀察到他們外顯,但不自覺的肢體語言,都透露出了一部分的困擾根源。例如自信不足、太過退縮,因而迴避視線接觸,並且唯唯諾諾;或者是渴望獲得關注及博取好感,卻又顯得作態,甚至有逾越界線的行為表現。

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對抗惰性和習性。如果沒有刻意練習,時時警惕,就很容易錯過最容易調整,改變相對較不費力的黃金關鍵期,也就是人際關係惡化徵兆剛開始出現的前期。願我們的人際關係有著尊重和平等,劣化的關係能從此終結,讓我們從容自信、無悔無憾地過好這一生。

作者介紹|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現任養心心理治療所心理師、新北衛生所駐點心理師、桃園特殊教育團隊特約心理師、台灣菲斯特─心職場系列講師。

曾應邀到News98電台、台北愛樂電台及環宇廣播電台分享。目前在《今周刊》、《大人學》擔任專欄作家。文章持續受到《商業周刊》、《Cheers快樂工作人》、《業務講堂》……等媒體轉載,也是大專院校常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原標題:「我老婆現在的大腿,是當年的腰圍……」 老公總在親友面前,取笑老婆)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