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說「你很好,如果能再…就好了」!心理師自揭影響他一輩子的「童年惡夢」

2019-02-02 07:00

? 人氣

因為有許多的「如果再……就好了」這樣子的期待,在理智上,孩子會知道自己的表現優於同儕;但在情感上,又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低落。(圖/取自youtube)

因為有許多的「如果再……就好了」這樣子的期待,在理智上,孩子會知道自己的表現優於同儕;但在情感上,又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低落。(圖/取自youtube)

人生最愚蠢的事情,莫過於期待他人要為我們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期待他人改變,往往是一個人的痛苦來源。因為,你想改變別人,別人也想改變你。當雙方都堅持對方需要改變時,是不會有人改變的。當然,雙方也會永遠處在失望、挫敗與生氣之中。

向內審視,問題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時常聽聞夫妻之間為了擠牙膏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口角不斷,從下面擠或從中間擠,有差別嗎?生活習慣不同,即使只是件無關痛癢的小事,總是需要溝通、磨合或忍讓。

我與另一半結婚後住在一起,每當我在工作上受了些挫折,回到家裡向她吐苦水時,她總會相當理性地為我分析問題的成因與解決之道,但我卻總感挫敗與沮喪。我屢次告訴她:「可不可以不要在我難過時,給我一大堆建議,我希望妳只要聽我說,告訴我:『我知道,你辛苦了!』這樣就好。」

她說願意試試看,但卻仍依然故我。有一次,我實在受不了,說了句重話,而她也委屈地說:「可是,我就是習慣這麼說,為什麼一定要改變?」

是呀!為什麼一定要她改變?

為此,我回溯我的生命經驗,發現到,從小到大,即使我一直是個品學兼優,在各方面都頗獲好評的孩子,但回到家庭裡,父母總會這麼對我說:「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很優秀,但是,如果可以再……一點就好了。」

因為有許多的「如果再……就好了」這樣子的期待,讓我在理智上知道自己的表現優於同儕;但在情感上,又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低落。「不夠好」與「怕輸人」便如同兩張法力無邊的符咒,緊貼在我的前額,控制著我的行為表現。

因此,漸漸長大後,我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總想聽到他人的美言,卻又害怕得到的是批評或建議—這正說明了我的表現真的不夠好。有時候,我害怕打沒有把握的仗,常常只願意嘗試成功率高的事情。

在學生階段裡,我努力獲得同儕與師長的肯定,到了職場,我的專業能力也不斷被看見,但我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隨時會輸人。而當進入婚姻後,我也在另一半的面前尋求認同的眼神。因此,每當我失意難過時,向太太分享這份心情,便是在向太太索討肯定。於是,太太那些善意的回應,卻一一成了刺耳的批評。

不願改變的背後,只是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許多人在不被父母支持時,天真地以為,當有一天說服了大人,讓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就可能被允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還能得到更多的資源。

別傻了!大人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把你塑造成某種看起來會讓他們安心的樣貌,期待你走上他們認為萬無一失的道路,這也許是打從你在娘胎裡時就已經開始的計畫;這份工程隨著你越長越大,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而你也越來越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這麼長的時間裡,他們都做著相同的事情,內心深處必定有著堅固的信念支撐著,如果輕易就被改變,那之前所做的一切,該如何解釋?

我們內心的小劇場常是:「一旦改變心意,不就證明我之前的決定是一場空嗎?」為了不讓自己感覺起來這麼蠢,寧可苦撐著,也不願意懸崖勒馬。

長久以來,身為長輩常必須證明自己是「對的」,如果接受了你的觀點,自己就不再是「對的」了,這衝擊到的是為人父母或長輩的身分認同,他們當然會極力捍衛呀!

你能做的,就只是充分地表達,讓他們知道你想做什麼、你想怎麼做,以及為什麼想這麼做。表達與告知只是在傳遞一份尊重的訊息,而非試圖說服或改變任何人。如果對方能改變當然最好,但你也得接受「大人們是不可能改變」這樣的事實。

一旦你能有「放棄改變任何人」的體悟時,你便明白,與其花費再多時間與大人們爭辯孰是孰非,不如把力氣放在如何做出一番新局面來比較重要。

作者介紹|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喜歡與人相處,卻患有權威恐懼症,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曾終日與青少年孩子為伍,常以正經嚴肅的形象見人,卻被學生視為諧星。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