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民國建築美學很糟的你不孤單!讓日本網友感動懷念的3座帝國時代老建築

2016-03-03 17:16

? 人氣

老建築被拆不只台灣人覺得可惜,日本人也覺得不捨。圖為新舊大阪市政廳對照圖。(圖/維基百科,合成/許世哲)

老建築被拆不只台灣人覺得可惜,日本人也覺得不捨。圖為新舊大阪市政廳對照圖。(圖/維基百科,合成/許世哲)

台北忠孝橋引道近日拆除,國定古蹟北門終於重見天日,然而周遭招牌紊亂,加上日治時期建起的台北郵局也在附近,網路上於是出現「一個地段上擁有日本、清代及民國3種美學」的調侃聲浪,一場過去與現代建築孰好孰美之爭也於焉展開。

台灣人想念老建築,日本在現在化過程中也拆了不少,日前就有網友整理出現今已消失的帝國時期名建築,引發一場無關政治的熱烈討論,單就建築美學緬懷過去的美好風華。

不可復得的帝國時代建築美學

大日本帝國時期一般泛指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945年二戰戰敗之間,由天皇掌握政治實權,對內推行現代化、對外施行擴張政策的歷史時期。由於此時期無論在經濟、政治或社會上均大量仿效西方,故留下不少西式建築。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就是其代表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京都駅(京都車站)

當年的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當年的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大正3 年(1914)8月15日啟用的第二代京都車站,為木造平房,和東京車站一樣,除了一般入口,還有皇室專用的入口以及貴賓室,故又被稱為「天皇的車站」。京都市在戰時幸運地未受到空襲波及,直至二戰結束時仍保持完好,可惜在昭和25年(1950)11月18日,因火災付之一炬。

被熊熊火焰吞噬的二代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被熊熊火焰吞噬的二代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現在的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現在的京都車站。(圖/維基百科

2. 大阪市庁舎(大阪市政廳)

第三代大阪市廳舍。(圖/維基百科)
第三代大阪市廳舍。(圖/維基百科

明治44年(1911年)2月,大阪市政府對外廣徵新市政廳的設計案,並在隔年9月從招募得來的65件作品中選出3件,以此3件優秀作品為參考設計出第三代的市政廳。1921年(大正10年)5月完工,為「近世復興式」建築。雖然在二戰時期未受到損傷,卻因1982年興建新市政廳,依然難逃被拆除的命運。

現在的大阪市政廳(第四代)。(圖/維基百科)
現在的大阪市政廳(第四代)。(圖/維基百科

3. 帝国ホテル(帝國飯店)

(圖/維基百科)
由美國名建築師操刀的帝國大飯店。(圖/維基百科

帝國飯店是由美國著名建築師法蘭克.洛伊.萊特所設計的鋼筋及磚造混凝土式建築,於大正12年(1923年)落成,以取代初代的木造建築。據說其大幅延伸的兩翼,是以位於京都宇治的世界文化遺產「平等院鳳凰堂」為靈感所設計的。

西元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等院鳳凰堂」。(圖/ajari@flickr)
西元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等院鳳凰堂」。(圖/ajari@flickr

帝國飯店雖在關東大地震以及東京大空襲中均受到損傷,卻還是屹立不搖的佇立著,被認為是日本的名門代表飯店。然而,1964年時由於建築物老朽,終究還是面臨被拆除的決定。對此,民間甚至發起了大規模的反對運動,連當年的美國總統詹森,也聲援保留此著名建築。最後在各方壓力之下,1967年建築物拆毀後玄關部分被保留,移至愛知縣犬山市的野外博物館「明治村」內重建。

移往明治村後再建的玄關部分建築。(圖/維基百科)
移往明治村後再建的玄關部分建築。(圖/維基百科

日本網友們的回應

「現在只剩下一堆無趣的建築物了,真是悲哀啊。」
「現在的建築物是箱子還是什麼嗎?」
「看吧!這樣下去歷史建築物會逐漸消失!確實要維持得花上一筆管理費,但是一旦真的拆毀就永遠回不來了。無論如何還是希望能保留下來啊!」
「總覺得,要說以前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的話,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花時間的問題吧……。以前的建築物,雖然職人數量比現在少,卻是花了更多時間打造成的。」
「現代的建築只是立方體吧。」
「以前的建築物很有風格,既是建築物又是藝術。現在的建築物真沒味道。」
「稱讚混凝土打造成的醜陋替代物,卻滿不在乎地破獲壞藝術作品,這一點真的無法理解。」
「一味追求便利和成本考量,是無法將有歷史價值的東西流傳到後世的吧。」
「日本戰前的建築物,在當時成人男性的平均身高才160公分左右,又沒有無障礙設施考量的時代,設計上不但天花板低廁所又窄,真的蠻難使用的。」

城市發展過程中,古蹟該拆該留?

除了在地震火災或戰爭中受損,其餘建築被拆除的理由,不外乎是老舊、不合時宜、不堪再使用等等。不同時期的建築,有其各自的時代背景在內。講求便利、快速與效率的鋼筋混凝土大樓,與強調國家氣勢、華麗壯闊的帝國時期建築,恰巧是兩個鮮明的對比。由於古蹟維修保養本身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又會壓縮到既有土地的使用空間,寸土寸金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在保存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便利性之間取得平衡,在在考驗著政府當局的智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