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鐵證如山,法官還輕判?教授揭台灣法律人「嚴重盲點」,這樁性侵冤獄就是它造成的!

2019-01-29 16:24

? 人氣

「法律人看到科學證據時,好像在汪洋中找到一個浮木,可以用就抱了,它可以讓我認定事實,就趕快緊緊地抱住它,我們不會很認真地去看它的技術本質有沒有問題。」但他提醒,從過去到現在有很多科學鑑識的方法,後來都證明是垃圾科學 (junk scienc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美國在看待這些科學證據的時候,則是用科學方法作為標準:「你使用的方式是可以測試的?我是否可以做一個實驗來判斷你說的對不對?有沒有經過同儕審查?有沒有發表論文?這個技術有沒有經過別人挑戰過?資料搜集有沒有一個標準作業程序 (SOP)?這個測試方法錯誤率是多少?這個技術本身的限制在哪裡?」

法官應透過這三點試著了解:這個證據背後的科學方法是怎麼運作。(圖/林洵安,研之有物)
法官應透過這三點試著了解:這個證據背後的科學方法是怎麼運作。(圖/林洵安,研之有物)

為了確保證據的效力,金孟華呼籲,法律人應該要逐漸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法官、律師和檢察官都必須要嘗試瞭解科學技術背後真正的本質,才能決定能不能讓這個技術進入法庭之中,「當法律人開始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法律人才能夠真正告訴自己說:好,我現在使用的證據是 OK 的。」

改變陳龍綺人生的那顆 DNA 保齡球

2014 年冤獄平反協會首樁翻案成功的陳龍綺案,就是證據相互影響論最好的例子。

2010 年包括陳龍綺在內,一共有 3 人涉入一宗性侵害案件,其中最關鍵的證據是在一名被害人的衣物上採集到的混合型 DNA ,意即包含不只一人的 DNA 混合在內。但因當時技術侷限,只能確認到 17 組 DNA 基因位,而最終專家鑑定的結論是:「不排除陳龍綺」。

雖陳一再喊冤,強調早已先行離開現場去接太太,而被害人也未指控是他所為,但法官仍依據 DNA 鑑定的「結論」,判他 4 年有期徒刑。

不懂這個技術的人,他覺得 DNA 是神啊,絕對不會錯。你不能被排除,那就代表你在裡面。

金孟華表示, DNA 是一個非常非常重的證據,它會影響我們的決策環境,扭曲我們理解其他證物和證詞的視角。一旦法官相信 DNA 說陳龍綺「不排除」在裡面,整個決策環境就改變了,他不可能再去採信陳龍綺的不在場證明,也不可能再去相信被害人講什麼。等於是 DNA 的錯誤理解,曲解了案件中所有對陳龍綺有利的證據。

後來冤平會介入救援,向法院提起再審,也正好遇上了一位心胸開闊的再審法官,先找來鑑定人說明,確認之前的結論其實無法確定陳龍綺到底有沒有包含在內。同時,鑑定人又進一步指出,目前最新技術已能檢驗到 23 組 DNA 基因位。最後新的鑑定結果出爐,直接排除陳龍綺。

由此觀之,金孟華分析,再審法官現在接觸到了這個新的證據,「DNA 鑑定排除陳龍綺」,這又是另外一顆保齡球,又影響了他的決策環境,所以儘管除了 DNA ,其他所有證據都跟之前一樣,但它可以給當初其他周邊所有的證據一個全新的解釋,得出無罪判決的結論,「因為一個 DNA 證據結果不同,同樣的料(證據),他(法官)可以煮成完全另外一桌菜(判決),我就覺得這真是太神奇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