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選文》記者寫給上一個世代的輓歌:《Spotlight》

2016-03-02 06:1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冷冰冰的資料,找到並撬開關鍵「深喉嚨」的嘴巴,則是一個更具挑戰的事務。任何一件被掩蓋的醜聞,都意味著利益博弈的極大失衡。在《Spotlight》中,弱勢一方的各種舉報被長期忽視,而強勢一方如教會則具備強大的資源,足以影響法院和政府,以及各種社會精英。而長期緘默的律師,則成為資訊突破的關鍵口。

無論是在電影中,還是在真實的新聞工作中,律師往往會成為調查報導突破的關鍵先生。這個群體成為最糾結的一群人,在職業道德和社會正義之間掙扎。電影中的三位律師,既是調查突破的關鍵,也是劇情推進的節點。這部電影只需要如實地呈現律師的掙扎,就足以博取觀眾的掌聲,而事實也正是如此。

至於整個電影中幕後掌控的主教,則是一個真實卻又幽靈般的存在。從電影角度來說,他是弱勢主角逆襲要幹掉的終極大BOSS,有點像哈利·波特需要面對的伏地魔,而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這樣一個掌管宗教的大BOSS,在背後控制著事態的進展。

哈利·波特打了七集之後終於幹掉了伏地魔,而《Spotlight》中,報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主教最終也只是換個教堂。這是調查記者對陣意識形態管理者的有限勝利,不狗血,很真實。

中美之變─調查報導做為新聞奢侈品,已隨紙媒步步衰弱

電影中的主編大人,現在擔任《華盛頓郵報》的主編。這是一個時政大報,他們的故事也曾經被改變搬上銀幕,就是講水門事件的《總統班底》(All the President's Men,台譯;大陰謀)。也是青年屌絲記者逆襲,而且把總統拉下了馬。那個故事中,「深喉嚨」成為新聞行業的專有名詞,就是「爆料人」。

大約十年前,我曾經去過華盛頓,遠遠膜拜了下當年的新聞現場「水門大廈」,一個並不起眼的建築。後來也在華盛頓的新聞博物館,看到了一個國家的首都,如何精心保存著自己的新聞事業。

現在,距離《spotlight》當年的調查報導已經過去了15年,距離水門事件也有44年,互聯網讓整個世界的新聞出現了極大的變化。

在美國,新一代的記者已經不需要像《Spotlight》中那樣,費力地從舊報紙中搜尋可能的線索,互聯網上可以輕鬆地檢索到全世界的海量資訊,意味著調查記者的工作效率大大增加。

但另一方面,傳統報業則被互聯網取代。在商業層面,梅鐸收購了《華爾街日報》、貝索斯收購了《華盛頓郵報》、馬雲收購了《南華早報》。娛樂大佬和科技先鋒成為報紙的控制者,而調查報導作為成本最高的「新聞奢侈品」,也隨著紙媒商業上的衰退而步步衰落。

在中國,伴隨著報業衰退和互聯網興起的,是一波全新的政經週期。許多當年優秀的調查記者轉入新媒體,如我這般創業者也大有人在。

其實這10多年來,中國從不缺乏普立茲級的調查記者,他們的工作可能比《Spotlight》更具挑戰性,也更考驗智商、情商和勇氣,但最終為這個工種樹碑立傳的卻是美國人,是好萊塢。

如果我們把好萊塢視為美國的主旋律指標,相形之下,中國同行的遭遇則完全相反。這個群體的日益凋敝,已經無法言說,只剩下一些因工作屬性而自帶的審美價值。

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記者看《Spotlight》,是一封寫給自己的情書,也是寫給上一個時代的一曲輓歌。

*作者為中國資深財經媒體人。本文原刊騰訊大家網,責任編輯:賈永莉。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