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選文》記者寫給上一個世代的輓歌:《Spotlight》

2016-03-02 06:10

? 人氣

比如說,新近成為中國電影票房冠軍的《美人魚》,即符合這一模式。再比如說,中國最流行的小說,一樣如此。《三國演義》中劉關張逆境中的擴張,《水滸傳中》一群草莽英雄的崛起,乃至《西遊記》中落魄高手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等等等等莫不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再看好萊塢的流行文化。例如真人版《變形金剛》,再到美國的票房冠軍《星球大戰》等等,還是一個套路。而在中國當代,則是金庸群俠,要麼屌絲出身,要麼忍辱負重,都在不停地打怪升級,最終成為一代盟主。在敘事模型上,我們可以把星球大戰,視為美國人的金庸武俠,只是世界觀的設定,放到了全宇宙。

再來看《Spotlight》的敘事,一樣如此。就是一群調查記者,在各種壓力之下,孜孜不倦地在蛛絲馬跡中尋求資訊突破的可能性,最終完成了扎實的證據拼圖,將主教從神壇上拉下了馬。

當然,這個行業和間諜一樣,還有另一層特殊的敘事優勢,即日常工作本身,實際和偵探沒有本質區別。只要從記者的視角出發,就會和員警斷案一樣,進入一個充滿懸念和壓力的世界。導演自然無需添油加醋,就可以獲得足夠誘人的戲劇張力。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覺得電影本身十分「紀錄片」,但還是不斷被懸念推進,一口氣看完這部電影。因為以前我們的本職工作就是如此的引人入勝,相信這也是吸引許多人從事這個行業的原因。

世界觀─記者不是哈利波特,幹不掉伏地魔

作為一部電影,導演雖然可以有虛構的機會,但卻處處嚴格地遵循現實邏輯。以致在觀摩本片時,我恍惚回到了自己以前的辦公室。這方面我們可以從調查團隊,和他們面對的人群,這兩個維度來作檢視。

一個調查團隊,當然得有一個嗅覺敏銳的主編。主編大人來自大報《紐約時報》,非波士頓本地人,中立於本土的利益網路,敏銳地從蛛絲馬跡中嗅到了一個大新聞,然後毫不猶豫地抽調重兵,並許以足夠分量的版面資源,促成這一報導。

而在調查組的leader,中國稱之為「特稿部」或者「深度部」負責人,則是排兵佈陣。一方面從歷史資料中獲取可能的線索,另一方面則從關係網絡中撬開關鍵消息人的嘴巴——我們這行通常稱之為「拿料」。

看資料獲取線索就是一個技術活。比如電影中,記者們要在以往的報紙中比對各種資料,類似今天的「資料採擷」;而請求法庭公開的文書,也需要越過層層障礙,就像中國的同行們,要和各個政務機構軟磨硬泡,獲取各種材料。有時候一份十萬字的材料中,只有一句話有用,但這一句話,可能會調校調查方向,成為指向真相的關鍵支點。這靈光一現的突破時刻,往往會讓記者興奮到出現生理反應,也構成這部電影的敘事主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