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宋代就有發熱衣,而且還是紙糊的!宋代女性禦寒行頭大解密

2016-02-26 17:32

? 人氣

不過夾衣倒不一定保暖效果就弱於絲綿襖,黃昇墓中有一件夾衲衣,從表至裡一共有四層料子,穿一件等於四件單衣,想來也是很暖和的。另外夾衣上有時會加裝繫帶或紐扣──周氏墓裡有一件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紐襟衫,在前襟腰間就裝了一對盤扣。不管用扣子或綁帶,都比單衣般任由前襟敞開要溫暖多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總而言之,在平民百姓都在追求服飾之美的宋代,一個小康家庭的姑娘冬季要出門時,如現代許多愛美不怕流鼻水的年輕美眉一樣,為了美和性感,她可能搖搖頭拒穿會遮住前胸的絲綿內衣,只把絲棉抹胸繫在胸前,腰腹間圍上裹肚,下半身穿著絲綿開襠褲與合襠褲。

接著,她挑了一件絲綿襖穿好,聽著呼嘯的風聲,決定再加上一件夾衲衣。調整一下幾層衣物的前襟以免遮住粉色的抹胸,然後繫上外罩絹或綾的印花夾裙,最後再穿上裝飾有印金填彩花邊的提花綾窄袖褙子,把前襟的綁繩打出一個漂亮的花結──華麗的花邊從脖子到腰際勾出一個長長的V字,隱約露出繫得低低的抹胸;開衩的衣襬長至膝蓋,裙襬隨風拂動,顯得人兒分外修長。當然,鞋襪也需要認真搭配,小康之家的女孩不見得會纏足,不過鞋尖還是可以做成尖細上挑狀,這才是時尚嘛!

看得到的地方優雅性感,看不到的地方包了好多層,這就是冬季著裝的技巧呀。

紙衣、紙裘,禦寒又風騷

那麼貧窮人家的女人怎麼辦呢?她們可能沒有辦法穿上絲綢面料的衣服,不過麻布裡絮上蘆花、麻絮、舊綿等,禦寒功能也不算太差。對貧苦大眾來說,冬季更重要的禦寒衣物是「紙衣」──唐宋人用楮皮紙製衣,據說堅韌不易損壞,以紙做成的盔甲甚至能「勁矢不能透」。而且因為紙不透風,很適合用來保溫,更重要的是便宜,窮人家常穿「紙裘」、蓋「紙被」、設「紙帳」,據清代曹庭棟《養生經》中引《江右建昌志》記載:「產紙大而厚,揉軟作被,細膩如繭,面裡俱可用之,薄裝以棉,已極溫暖」,可知紙衣紙被的保暖性確實不錯。

當時有些士大夫可能因為信佛而不穿絲衣,或認為紙衣別有一番清雅脫俗的風格,也穿起紙裘來,只不過襯裡的就不會是破布敗絮,而是潔白溫暖的新綿了。

明代以後棉花種植與紡織技術普及開來,平民百姓有了比麻布保暖的衣料後,紙衣在老百姓中就不大流行了。不過士大夫階層依然把紙衣當作一種文青風尚的流行,例如《醒世姻緣傳》裡描寫那些追逐流行而穿得稀奇古怪的後生「有時穿一領高麗紙面紅杭綢裡子的道袍」,潔白的高麗紙上有著隱約的波紋,微微透出裡子的鮮紅,這些十八、九歲的「騷年」把原屬於平民大眾的紙衣,穿出了另一種風騷。

宋代女性冬季內著解密

宋代女裝飄逸輕柔,內衣怎麼穿才不會感冒呢?上半身有抹胸,下半身著褲,古時候沒有鬆緊帶、拉鍊,固定衣褲都靠捆綁,也不太有尺寸大小分別,以下介紹一片式抹胸、合圍式抹胸、開襠褲等內著,對宋代女裝褙子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or旅讀中國》四十二期本專欄。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文/龔元之 圖/陳巧廷,旅讀中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龔元之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碩士、北京大學科學史博士。就讀北大期間因受變換分明的四季美景所誘,愛好出遊賞花,從而引發了對傳統色彩以至傳統服裝的研究和製作興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聯合 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