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都不夠付房租了,談什麼吃飯?這樣想的你,或許該算算這輩子還剩幾餐能吃

2016-02-29 11:00

? 人氣

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圖/ePiLongo@flickr)

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圖/ePiLongo@flickr)

從搖籃到墳墓之間,我們能真正掌握和感受的一頓飯,可能比想像中還難得。我認為最棒的一餐是經由「天地人合」的過程而產生的美好體驗──心平氣和進餐、選擇最值得的一切,不只是為了吃飽肚子,更是為了體驗天地與我們之間的和諧與自在⋯⋯

熱愛生命與美食的我,常被問到「你覺得最好吃的餐廳在哪兒?在哪裡吃到你最難忘的一餐?」每次遇到這問題,我給的答案總是一連串的「數學計算」,然後再開心地反問對方,覺得自己生命中還剩下幾餐?這幾餐要怎麼吃?而我們共同獲得的答案,往往便不再執著於某某餐廳或某道美食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生命有限卻沒發現

有句話說:「人一出生便開始邁向死亡。」我相信這是不變的真理。雖然聽起來有點消極,但在這生命本滅的前提中,我想將我的生命數學邏輯與讀者分享,不僅讓大家有機會問問自己生命餘數中剩下幾餐,還能更加把握當下。

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的統計數字顯示:2014 年國民平均壽命為79.84 歲,其中女性比較長壽,約83.19 歲,男性平均壽命則為76.72 歲。假設把一個人的平均壽命訂在75 歲,將人生切成三等分、每等分以25 歲為一個單位,讓我們來仔細看看:過去的飲食習慣如何?而未來又打算怎麼做?

0 ∼ 25 歲,在家中建立飲食習慣

從呱呱落地的嬰兒漸漸成長為孩童、青少年,這段期間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隨著家中的飲食習慣而用餐。當然,從紅黃相間、掛著大大M字招牌的麥當勞,到有絢麗卡通人物做廣告的零食,都可能是兒童時期心目中的終極美食。成長為青少年後,慢慢進入另一個能獨立自主、開始顯露自主權的階段,這段時間也是大多數人求學與社會化的階段,同儕之間影響較大,選擇食物的順位往往排在社交活動與探索世界之後。

大學畢業、投入職場後,更深化的社會運作使大部分人開始為周邊社會產生價值,在專業上的進階以及工作拿到的薪水成了這個階段的資本,因此對食物的口味、食材的品質有了更多要求和個人品味。不過,除非對食物有極大熱忱,或有家學淵源、曾就讀餐飲相關學系等特殊情況,不然多數人在這階段對食物的選擇還是處於剛剛啟蒙,社會文化、傳播媒體與同儕的資訊成了選擇美食的關鍵。

50 ∼75 歲,吃東西得瞻前顧後

我們先跳過最精力旺盛的青壯年時期,看看這一段美麗又尷尬的年齡。孔老夫子說:人生五十而知「天命」。天命究竟是什麼樣的東西?就我看來,天命便是認知到生命有限,而開始把握每一刻的一種態度。以人類的生理狀態,50 ∼ 75 歲身體機能漸漸退化,從代謝到功能性都變差,也因此間接讓免疫系統的抵抗能力開始下降,並難以回復。於是這個階段的飲食,基本上只能挑著吃、小心地吃、不能太晚吃、不能亂吃、不能吃太多,是限制較多的狀態。

(圖/CTPphoto)
(圖/CTPphoto)

身邊許多朋友平日都是嗜茶、嗜咖啡者,進入了50 歲大關,便發現:下午三點半後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所帶來的不只是下午茶的愜意,還加上隨之而來一夜翻來覆去的失眠。再加上隔天仍然必須早起工作,這杯好茶與好咖啡所帶來的悶悶怒氣,在體內產生的毒素,說不定比咖啡因更傷害身體。

於是,50 歲以後的我們,多少失去了選擇飲食的最大自由度,必須瞻前顧後,而開始懷想年輕時曾嘗過的美妙滋味。雖然全球沒有多少家庭能像電影中的明星、貴族與上流社會一樣,每餐使用最優良的食材,由大廚精心烹製,傭人緩緩送上一菜一盤,慢慢品嘗,但所有長大成人、開始就業、擁有獨立收入的25 ∼ 50 歲個體,都有權利和能力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餐食。而我的「數學計算」關鍵就在這裡──讓咱們來好好算算到底剩下幾餐?

25 ∼ 50 歲,還剩下幾餐?

大部分的人每天三餐,造就了每週的21餐。仔細探究目前社會型態的普遍狀況,其實我們能夠自己選擇的,大概只有10餐。因為5天上班日的早餐與午餐通常在匆匆忙忙中消滅,此外,保守估計大部分的人會有一餐為了賴床而錯過,將早餐午餐合併成早午餐,於是便得出21減11,每週剩下10餐的數字。

簡單的說,每週十餐、每年52週、一共25年,加起來等於有13,000餐應該是我們能好好掌握的。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身體不適不能吃、身上沒錢吃不了、交通不便或店家沒開以至於想吃的沒得吃,還會為家人而吃、為朋友而吃、為工作應酬而吃。更多時候,是不知道吃啥乾脆不吃、趕著赴約邊走邊吃、為了發洩情緒亂吃、心情太差沒胃口、想犒賞自己結果吃得太飽簡直忘了為啥而吃等等,諸多的可能都將阻礙一次完美的餐食經驗。而且,這些狀況可能會發生很多次,仔細算起來不能只用減法,而應該是除以上述和各種未知的狀況,才是活在世間真實可能自在選擇的餐食次數。

(圖/CTPphoto)
(圖/CTPphoto)

我認為最棒的一餐是經由「天地人合」的過程而產生的美好體驗。問問自己:是否每年有一餐,可以完全避開這些狀態、心情,同時食材的品質、烹調的精采度又令人飢渴?若遇到了,好好把握;若自己能主導,好好創造;若還沒遇到,請好好感知與努力尋找,說不定生命中最棒的一餐就在下一頓。

寫了這麼多,我的重點是:建議朋友們從現在開始把每一頓飯都當成是難得的一頓好好珍惜,盡量參與和體驗,並選擇最值得的努力積極投入,讓這一餐不只是為了吃飽肚子,更是為了體驗天地與我們之間的和諧與自在。

文/黃學正 圖/CTPphoto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黃學正

台灣出生,紐西蘭長大,為了生活與夢想繞了地球好幾次,從喜瑪拉雅山山麓吃到死海海濱。自認生命充滿熱情卻時時怕青春易逝、生命甜短,所以經常搞東搞西、胡思亂想。深受東西方文化影響,從小鎖螺絲、跑工廠、吃中藥、種葡萄、釀酒、牧牛羊、打獵、潛水、貪吃。對美食有潔癖,創造過千餘原創菜餚。以前認為文字無法表達出自己創造的餐飲經驗,幾年前經過幾齣生命大戲起起落落開始發現自己老了,必須將所感所知留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