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變不足畏,人命最關天:《金庸傳》選摘(4)

2016-03-04 06:20

? 人氣

當時,《星島日報》、《華僑日報》等都在大力報導「逃亡潮」,但對難民的實際救助遠不如《明報》。《明報》因「凸現了人道主義和個性」而貼近讀者,出現希望的轉機,在香港林林總總的報紙中脫盈而出,剎那的光芒甚至讓所有的大報黯然失色,幾乎一夜之間就讓香港市民刮目相看,突破了在兩萬多份徘徊不前的僵局,五月份平均日發行量三萬一千零六十八份,當年下半年突破四萬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由談」副刊

從這時起,《明報》加重對大陸新聞的報導,金庸不諱言,「逃亡潮」的刺激,使《明報》對大陸批評的意見增加了,態度也變得比較尖銳。《明報》終於度過了慘擔經營的三年草創時期,由一張以刊登武俠小說為支柱的娛樂小報迅速向新聞、評論為主的大報轉型。「自由談」副刊的開闢成為這一轉型的重要標誌。

一九六二年六月八日,「逃亡潮」不久,《明報》刊登「自由談」徵稿啟事:

本報定本月十七日起,每星期增出「自由談」副刊,內容自由之極,自國家大事、本港興革、賽馬電影,以至飲食男女、吸煙跳舞,無所不談。《明報》不受任何政治力量的影響,為純粹的民間報紙,有條件同時刊登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自由談」副刊由本報總編輯親自處理來稿,保證不偏不倚,公正無私,對任何讀者均極端尊重。

「自由談」的名稱是他與潘粵生、董千里一起議定的。六月十七日,「自由談」正式問世,發刊詞指出它追溯《申報》「自由談」副刊傳統,力圖辦成一個開放的公共園地。「自由談」以刊登關心大陸的雜文、隨感為主,大量的讀者來稿,都有在大陸親身經歷的遭遇。有文章直接嘲諷香港左派報紙的「車大炮」,對糧食放衛星等假大空新聞不但大字套紅標題,而且有時間、有地點、有圖片,甚至有特派記者親睹,結果老百姓餓肚皮,冒死逃亡。

六、七月間,他以「華小民」的筆名為「自由談」寫了一些歷史隨筆,借古諷今,直指當下。在〈天災的好處〉中,他說:

現在科學昌明,人人知道日蝕、水旱風災是自然現象,和人類的活動無關。這樣一來,天災就不再成為對當政者的警告(所謂「天變不足畏」),有時,反而成為當政者推諉責任的藉口,什麼「連續三年的自然災難」之類,那麼天災當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了。

〈民食不足是誰之過〉一文,他也說,「大陸上有嚴重的糧食缺乏,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中共只以『天災』兩字,解釋了一切,所有制度的不善、處理的不當,完全絕口不提。」(《明報月刊》一九六六年十一月號還重登過這些文字。)

他在「自由談」上與曹聚仁發生過小小的筆戰。曹是資深記者,定居香港,多次北上,備受「禮遇」,在香港發表《北行小語》、《北行二語》、《北行三語》等,無視「大躍進」、「人民公社」造成的災難,反而以一連串「數字」大誇內地的「建設成就」。也曾相信過馬克思主義的他,此時已轉而信奉英國哲學家羅素的理性主義。他說,曹先生從不信到相信馬克思主義,他則是從信到不信,他們兩人向著不同的方向走,可能在某個什麼地方有過交叉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