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蚯蚓、炒藥材,中藥店子弟的童年都在做這些⋯正在消逝的技藝,中藥鋪的那些看家本領

2019-01-12 16:53

? 人氣

中藥房工作看來辛苦,但「再辛苦都沒有爸爸那一代辛苦」,弟弟阿聖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年藥材大多靠走私、得來不易,價格也相當昂貴,學徒們白天跟著師傅學做中藥,做的不夠好被踹、被打都是家常便飯,到了晚上就睡在百草櫃旁的木板上兼當保全,每月能拿到幾塊錢作為零用錢已是學徒的「小確幸」,箇中辛苦非外人能想像。

阿聖說,爸爸開業後,曾收過幾名學徒,大多耐不住早起、晚睡、粗活多的辛苦生活,做沒多久就離開。

師徒制在中藥文化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多年來屢遭批判,被質疑缺乏理論基礎,工作又辛苦,更沒有人願意學,藥材炮製、獨門技術面臨傳承中斷。

民國82年「藥事法」修法,明訂只有中醫師、曾修習中藥課程的藥師或藥劑生才能從事中藥販售業務,正式宣告中藥房的學徒文化走入歷史。

很多人認為,開中藥房不就是買賣藥材嗎?其實中藥房裡處處都是學問,除了要懂藥材,每個師傅都有各自的拿手絕活,有的擅長做九蒸九曬熟地、祖傳的酒洗當歸,有的則會做即將失傳的「水泛丸」。

阿斌說,「辨識藥材」是每一個中藥房學徒必學的基本功,舉例來說,黃精、肉蓯蓉、何首烏、生地、熟地等藥材外表看起來都是黑黑一塊,但做中藥房的只要聞氣味、摸質地就能分辨其中差異,更厲害的甚至用看的就能分辨,還得瞭解每一種藥材的毒性、藥性。

「炮製」更是門神奇的技術,中藥材經過蜜製、酒製、鹽水製等炮製過程,藥性也可能出現巨大轉變,同樣是大黃,生大黃會讓人拉肚子、酒製大黃則可止瀉顧胃,不同的炮製工序,賦予藥材不同的藥性。

又像是名貴的藥材附子,若沒經過炮製,生附子含有劇毒,經過炮製、炒熟,則搖身一變成為強身健體的藥材。

老一輩常說「100種藥材有200種炮製法」所言不假,經過數百年流傳下來的炮製學技藝,雖有文字記載且完全公開,但都只是基本架構,只有學徒才知道實作過程中的關鍵「眉角」。

以炒白朮為例,書上只教人洗、浸潤、切片,風乾後再用紅土炒,炮製能降低對腸胃的刺激、讓藥性入脾,但到底要怎麼洗、潤到多軟才能切,炒紅土時火該多大、炒到什麼狀態算是完成,全仰賴先人的經驗傳承。

除了炮製,藥材的切工也是一大學問,阿聖拿出用了10多年、刀刃只剩下一半的菜刀,熟練地切起黨參,每一片厚度、大小都幾乎一模一樣。

「基本上,光看刀工就知道是哪一家賣的黨參」,他們家習慣切成大面積的片狀,可加速煮出藥效,曾有客人拿了切成段的黨參來退貨,一比就發現根本是別家的,然而隨中藥房沒落,阿聖也嘆道:「手切藥材技術應該10年內就會消失,以後只買得到機器切的了。」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