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四癖:《老物潮》選摘(4)

2016-02-16 05:30

? 人氣

就在幾年前的一天,這塊路牌竟被拆除。習慣在當地散步的老先生第一時間發現,馬上奔相走告:招牌不見了。一塊小路牌遺失,整個街區的大事,社區動了起來。聯繫市府、聯絡議員、找媒體……透過各種管道,就為了知曉招牌何去何從。後來發現,信義街的路牌是市政府工務單位以「民眾陳情路牌老舊」的理由拆除了。經過協調後沒幾天,這老招牌重新被掛回原本的位置。有意思的居民,在路牌安置回原來位置的當下,幫它披了小紅帶子,上面寫著「歡迎回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故事是思考「什麼東西是老物」、「什麼東西值得留下」一個很好的案例。

在三十年前的台灣,這樣的鑄鐵白底路牌還看得到不少。全台各地的公務單位,正編列預算,把這樣的老舊路牌,逐年汰換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厚不鏽鋼材質,綠底白字的反光板。不能說這樣不對,畢竟為的是交通安全,或者是考慮到不需要過段時間就因字體模糊而需要重新油漆。那些年,可能資源回收場、廢五金回收站等地方,都找得到這些報廢的路牌。在那當下,呼籲這些招牌要保留是有意義的嗎?可能沒有,反而成了阻礙街景、社會進步的怪離主張。

三十年過去了,偶有在台灣鄉間,或是被公務單位遺忘的角落,還看得到這樣的路牌。這些被遺忘的角落,因老路牌數十年來的佇立,彷彿昔時的時空也凍結了。此時,這些招牌,就成了回味老街時光的愛好者的心靈故鄉。

很多人不明就裡,短短二、三十年,招牌的意義有差這麼多嗎?古蹟不是都要上百年才算嗎?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

這面路牌,貫穿了這本書要分享的理念。這些老東西,雖沒有一定的標準,卻也有著很清楚的邏輯:被愛好者珍惜的。也許年份、材質、意義很難明定,但,一旦成為我們和往日時光之間重要的引子或線索,這當下,它被珍惜的價值就自然浮現了。

而這面路牌,因為曾經被誤拆,卻又在街區民眾的努力下搶救回來,身上所被賦予的故事、精神與價值,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它的經歷,身上的故事,賦予了它更高的精神價值。也成台南最具知名度的路牌,許多人經過,都會駐足多看一眼,格外珍惜。這樣的「無形文化財」不需法律明定,它的價值在人民心中。

收集的路,還在持續著,心境卻已經有很大不同;很慶幸,有這些歷史軌跡陪我成長。我將持續地往前走。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作者為懷舊收藏者,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桃園縣環保局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拉圖是他在收藏世界與同好交流的筆名,請見「蘇拉圖ㄊㄨˊ鴉本」臉書粉絲專頁。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