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夜來香〉是為著什麼而「淒愴」?

2016-01-31 06:20

? 人氣

絕代風華李香蘭。

絕代風華李香蘭。

我們寫歌、唱歌、作歌曲研究,要注意「詞曲咬合」,就是歌詞和曲調的配合。詞曲咬合,可分「節奏相合」、「聲調與旋律合」、「聲情與文意合」三個層面來講。第一層是斷句,只須稍加注意即可不出錯;第二層略難,但也有法可循;最難是第三層,有許多不能客觀描述的變量,你可能輕輕鬆鬆便唱到了渾然天成,也可能怎麼作都找不到對的感覺,這時便須考量詞曲以外的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個問題上,我最常舉的一個例子,也是我寫在論文裡的例子,是黎錦光作詞作曲,於1944首次發表,由李香蘭演唱的〈夜來香〉:

歌詞
 

「清」和「淒」倒字了,一聲唱成像三聲,但這也就有暗藏負面情緒的作用;我們聽李香蘭的錄音,「涼」字處理得有一股涼颼颼的哀愁在其中,和字面上的「清涼」形成反差;「淒愴」再細微地宣展出一股恐慌,聲情與字面相合,暗示作者與歌者的心境並不平靜,呼應了前句的反差,也讓之後止於閒話「夜來香/我為你思量」的歌詞含露了盡在不言中、耐人尋味的意蘊。

我們現在也可以找到鄧麗君、蔡琴和其他歌手唱〈夜來香〉的影片、唱片,及原唱李香蘭的版本比較,有什麼差別呢?

差別就在「那夜鶯啼聲淒愴」。鄧麗君唱得甜美,蔡琴唱得典雅,卻都沒有「淒愴」之情,鄧麗君的版本還改作「那夜鶯啼聲細唱」。李香蘭的原版呢?她唱得亮堂堂,唱出了「月光光,心慌慌」的對比,把第一段「淒愴」和第二段「我愛那夜色茫茫」之中茫茫、惘惘的恐怖唱出來了。

我們還要看看這首歌創作時間,那是黎錦光在抗戰期間的孤島上海所寫的,所以「淒愴」「茫茫」應該都有對應著時代氛圍;曲末「夜來香 我為你歌唱 我為你思量」,思量什麼?作者沒有明說,但歌者和聽眾都可以自然連繫到:自己的命運、大時代潮流下的人的命運!繁華與貧病、至善與極惡交織,是上海時代曲最重要的文化背景。李香蘭身處這個時空,她也有心事:受命於偽滿的她一直隱瞞著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實,而在受中國觀眾歡迎時經常感到痛苦。日本在戰局中每況愈下,黎錦光可能想這日子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李香蘭可能想以後怎麼辦?或許他們也沒想那麼多,但那種惘惘的威脅(張愛玲名句在此正合用)自然會浸透到他們的精神裡面,也許連他們本人也沒有意識到,然而,李香蘭演繹的〈夜來香〉,就有了「清涼」和「淒愴」兩重意蘊。

水晶(楊沂)先生在《流行歌曲滄桑記》(台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特別寫道:雖然鄧麗君也唱得很好,但他還是偏愛李香蘭的原版,尤其她在尾聲中使用了花腔女高音的唱法,拉出了一道氣如游絲的餘韻,實在是黯然銷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