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虹專文:「她」是總統

2016-01-17 07:10

? 人氣

蔡英文當選後的國際記者會(顏麟宇攝)。

蔡英文當選後的國際記者會(顏麟宇攝)。

美國社會曾有過一次精彩辯論:總統的人稱代名詞應該用「他」還是「她」?一方主張標準答案毫無疑問是「他」,原因有二。一就「歷史事實」而言,美國從未出現過女總統,總統的人稱代名詞當然是「他」而非「她」。二就「文法規則」而言,所有英文語言系統皆清楚規範男性代名詞乃是「通屬」(generic)之用,「他」之中就已包含了「他」與「她」,但「她」只是「她」,不能同時包含「他」與「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則主張總統的人稱代名詞應該用「她」而非「他」,其原因亦有二。一是創造文化想像的空間,即使暫時不符歷史事實,即使可能有違文法規則,但卻能鼓舞女性、培力女性、創造語言行動的踐履力量。二是以「她」所造成的突兀矛盾,帶出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壓抑與管束,凸顯女性為何總在男性權力中心的場域難有出頭天。

那我們將如何看待蔡英文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歷史事實」呢?台灣女人出頭天了嗎?台灣女性領導力獲得空前的勝利與肯定了嗎?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如預期般直截了當,如何在個別女人的傑出成功中,看到整體結構性的性別不平等(少數女人的成功,並不代表整體女人的平等自由),或許才是避免讓女總統、女企業家、女科學家、女金牌運動員等淪成「象徵標誌女人」(token woman)的思考方向。

而女性主義在論述女人如何進入原本男性中心的權力運作場域,其基本的分析模式有三。第一種模式乃是女人的「去性別化」,女人要不斷證明和男人一樣優秀、一樣聰明、一樣幹練,不論外表打扮上女性化或中性化,其所服膺的都是一樣「專業﹦中性」的潛規則,女人只是進入男人的遊戲之中,不曾也不會挑戰遊戲的既定規則,而與此同時女人卻要雙倍、多倍的付出,以兼顧事業與家庭。第二種模式則是凸顯女人的「性別差異」,女人不是男人,不能要求女人削足適屨和男人一樣,才能分得到「平等」的肯定與獎賞,故不惜「策略本質化」來凸顯優於男性特質的女性特質,如關切參與、協調溝通等,以培力女性競爭優勢。第三種則是對「女人男性化」的第一種模式與「女人陰性化」的第二種模式同時提出挑戰,乃是寄望徹底鬆動男/女性別二元對立與奠基於此二元對立之上的尊卑高低,將性別大風吹為N種流變可能,女人乃是在不斷的「解構」與「建構」之中創造轉化。

而蔡英文作為「非典」女人的當選總統,將把台灣性別政治的哲學思考從第一、第二模式推向第三模式的可能。就性別身分而言,她單身不婚,她不穿裙子,她沒有母性,她是許多人眼中不像女人的女人,無法歸類。就政治身分而言,她不被政黨派系綁架,她不來自政治世家,她無父、無夫、無子,清湯掛麵有如女學生,卻同時展現驚人的智慧、毅力與勇氣。蔡英文讓台灣總統的人稱代名詞由「他」變成了「她」,乃是同時改寫「女人」與「總統」的既有界定方式,也重新挑戰台灣社會的性別政治佈局。

但我們千萬不要忘了女人做總統,並不代表台灣已經是個真正性別平權的社會,也不代表即將再度執政的民進黨在性別政策上的絕對優勢(此次選舉婦女政見乃是由綠黨與社會民主黨聯盟拔得頭籌),更不保障在這次選舉中冒現的第三勢力新興政黨能啟動新國會的性別改革力量。同時我們也千萬不要輕忽父權社會必然出現對「女總統」的不適應,輕則焦慮,重則反撲,多少勝選或敗選的男性政黨或政客,已然酸鹽酸語預言台灣爾後的「女尊男卑」。

打破政治玻璃天花板的蔡英文,將成為台灣最高領導人,「她」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女人的自信成功與女人勇於承擔時代重責大任的勇氣與能力,「她」也將讓我們看到「女總統」作為既有男性權力場域的「矛盾語」,將如何給出台灣性別結構與修辭的創造性裂變。

*作者為台大教授,知名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