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下去國家這麼糟,3位歌手翻轉政壇!林昶佐之前,拿下30%選票的政治素人

2016-01-12 17:59

? 人氣

黃澄澄的冥紙與轟天樂聲響徹夜空,12月26日,臺灣閃靈樂團在自由廣場舉辦一場史無前例的「金屬造勢演唱會」,吸引兩萬多名「信徒」朝聖。自閃靈樂團主唱Freddy以本名林昶佐參選立委以來,攻佔全台媒體版面不說,衛報及BBC等外國媒體更不吝專文報導,足見林昶佐氣勢如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閃靈樂團的作品以關懷臺灣歷史文化及本土意識聞名,用音樂讓許多青年觀想這片土地的記憶,林昶佐的參政將這份關懷從音樂轉向實務,而古今中外做過同樣嘗試的音樂人,當然不只林昶佐一個。

曾有音樂人以政治素人之姿締造小黨勝選奇蹟,拿下超過30%的高得票率,也有人透過魯蛇翻身的親身經歷鼓勵當時高失業率的城市,以下這3位轉戰政壇的音樂人,你認識幾個?


(影片:閃靈樂團《暮沉武德殿》,描述台籍日本兵在國民政府來台後被視為賣國賊的悲歌。)

1. 政治素人問鼎議會,Einar Örn見證小黨勝選奇蹟

ban01.jpg
Einar略帶憤怒及叛逆的唸唱以及尖銳刺耳的唱腔,極有特色(圖/Ghostigital@facebook

Einar Örn被認為是冰島龐克音樂的先驅之一,曾在英國西敏大學主修媒體,與英國一些無政府主義的龐克樂團有所接觸,進而將龐克搖滾帶回冰島。1986年碧玉籌組一個龐克樂團「The Sugarcubes」,在此之前Einar已和碧玉有合作過,自然也在該樂團的徵召名單裡。Einar在The Sugarcubes與碧玉一同擔任人聲,略帶憤怒及叛逆的唸唱以及尖銳刺耳的唱腔,與碧玉清晰透亮的嗓音形成有趣對比,成為樂團一大特色,兩人通常被視為一種帶有迷幻色彩的龐克搖滾,隨興詼諧的風格富有一種獨特感染力。

2010年,Einar Örn以政治素人之姿參與雷克雅維克的市議員選舉,提名他的是一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好笑(實際上也的確是在搞笑)的新興政黨-「最棒黨」(the Best Party)。

2008年冰島深陷金融危機,成為史上第一個宣告破產的歐洲國家,在經濟瀕臨解體之下,民眾對執政黨與固有政治環境深感憤怒,最棒黨便在冰島人民普遍不滿的情緒下誕生,創黨宣傳理念多以惡搞及諷刺政府為主。該黨成員大多是和Einar一樣的政治素人,創黨的Jón Gnarr本身就是諧星,同時也和The Sugarcubes有表演事業上的淵源。沒想到最棒黨後來獲得超過30%的高得票率,躍升議會最大黨,打破冰島長年的四黨體制,Jón Gnarr成為首都市長,Einar也成為市議員,專職文化領域與觀光業。

2014年Einar Örn宣告不再續任參選,卸任後籌組了新樂團Ghostigital,同時從事繪畫創作。

2.  魯蛇大翻身!Martha Reeves用歌聲告訴眾人:你也辦得到

ban03.jpg
她從駐唱歌手成為改變底特律的市議員!(圖/Martha Reeves@facebook)

1960年代的底特律,福斯汽車裝配員Berry Gordy創立唱片公司「摩城之音」(Motown Music),開創美國流行音樂新時代。摩城之音旗下的一位歌手Martha Reeves,同時也曾是底特律的議員。

Martha Reeves於1941年在阿拉巴馬州出生,11歲隨父親搬到底特律。她繼承了父母對音樂的熱愛,18歲便已登台演出,初期星路並不順遂,直到某日在酒吧駐唱表演時被摩城之音的製作人相中,因緣際會下為Marvin Gaye的單曲擔任合聲,從此嶄露頭角。

1962年,Martha 與兩個妹妹正式以三重唱「Martha and the Vandellas」名號出道,甫登上樂壇便造成轟動,她歌聲渾厚,具有福音歌手獨特的感染力,即便是在當時巨星雲集的摩城之音,仍以〈Nowhere to Run〉、〈Dancing in the Street〉等熱銷單曲殺出重圍,在底特律的樂壇劃出一塊版圖。

1960年代的底特律飽受金融風暴所苦,於此時崛起的摩城之音,適時喚醒了底特律人民的士氣,帶領他們度過經濟難關。今日底特律再次面臨高失業率、低薪的挑戰,這成為Martha Reeves 在2004年參選議員的動機,她相信近半世紀前的底特律曾在音樂的陪伴下走出難關,今日的底特律也一樣可以,她的競選標語簡潔有力「我做得到,你也可以!」

Martha Reeves被發掘前只是個每天搭公車通勤的駐唱歌手,老闆在創立摩城音樂前也只是個汽車裝配員,因此她深信底特律的生命力正存在於社會基層的務實與勤勞。問鼎議會後Martha Reeves從教育政策著手,試圖使60年代的草根精神能再次在該市的年輕人身上萌芽。

2009年結束議會工作後,Martha Reeves重回舞台,與老搭檔the Vandellas四處巡迴,但仍透過自己的音樂及聲望將底特律銷往世界。

3. 以歌聲對抗獨裁政府,Gilberto Gil見證巴西民主奇蹟

ban02.jpg
他是音樂人、政治家、也是巴西民主歷程的見證者(圖/Gilberto Gil@facebook)

Gilberto Gil不只同時具備了音樂人與政治家兩種身分,他也是巴西民主歷程的見證者,在獨裁政府當道、民主尚未成熟之時勇敢發聲。Gilberto Gil生於巴西東北部的薩爾瓦多,自小就在當地的音樂學校學習手風琴,同時在薩爾瓦多的民間音樂及街頭表演薰陶下成長。大學時期結識了Caetano Veloso,兩人後來成為長年的合作夥伴,表演風格以巴西民間音樂與bossa-nova為主。

和Caetano在1968年主導南美現代最重要的文藝運動「熱帶主義運動」(Tropicália),主張巴西應更開放地汲取歐美各地文化納為己用,同時保有巴西自身的傳統與尊嚴。兩人及一批支持熱帶主義的樂手聯合創作專輯《Tropicália: ou Panis et Circencis》,音樂內容揉合巴西傳統音樂及bossa-nova、歐美搖滾等不同風格,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表達對當時獨裁巴西軍政府的不滿。

1964年巴西軍政府逼迫當時總理古拉特下台,開始對巴西的獨裁統治,以多元開放為號召的熱帶主義運動在此政治環境下,也以藝術對獨裁者表達憤怒。Gilberto和Caetano蘊含政治訴求的創作招來巴西軍政府不滿,1969年兩人被毫無理由地逮捕,於短暫監禁後被迫離開巴西,熱帶主義運動旋即告終,但藝術與人權的種子已悄悄在巴西的土地上萌芽。

1970年代末,巴西軍政府在社會壓力下結束獨裁統治,Gilberto回國後持續從事音樂活動並關切環保議題,1987年決定轉戰政壇,成功選上薩爾瓦多文化局長。一直到2008年請辭巴西文化部長之前,他擔任過數個不同職位,關注的領域主要在文化政策及環境保育,並致力於提供藝文及教育資源給貧窮地區的人民。

音樂人的創作與所處環境息息相關,當他們向所在的土地汲取靈感,也關懷了身處的社會。1960年代的美國非裔音樂反映基層人民的奮鬥與熱情,Martha Reeves從政時便試圖從教育政策挖掘出年輕世代的草根力量;龐克搖滾追求個人意志的自由及性格的獨立,當無政府主義的冰島最棒黨誕生時,Einar Örn接受其徵召;Gilberto Gil在音樂的無限可能性中,追求巴西文化的主體性與多元性格,進而關注人權自主與開放自由。

儘管他們從面對樂譜和樂器,轉而面對群眾與社會,這些轉戰政界的音樂人試圖建構的理想,其實早已蘊藏在他們的音樂裡。林昶佐與閃靈作品長期關注臺灣本土意識與轉型正義,未來將以何種型態呈現在林昶佐的政治手腕上,將是一個值得我們觀察的面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