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500名香港人逃居台灣!15則故事說盡捨棄故鄉的無奈,而台灣也沒想像中得好

2016-01-04 16:33

? 人氣

我們可以說,這種多樣化的樣貌,也是身為記者的雨夢所希望在議題上平衡報導,平實呈現香港與台灣社會的優劣,以及港人在台生活的處境。舉例來說,雨夢比較了士林夜市的「十三座牛雜」與寧波西街的「黑熊港式食閣」,一個是香港知名的小吃攤在台灣美食一級戰區戰鬥的故事,一個是沒有資本的創業青年在街角巷弄討生活的故事;另外像是A.P.與Canopy兩間咖啡廳,正好呈現不同性格的創業家在台的適應與不適應;還有Rain與紅眼兩個來台求學的年輕人,在學成之後選擇留下與離開的不同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說這十五則故事每一則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雨夢嘗試在廣闊的星辰中將這十五顆星星連結成一個有意義的星座,並賦予其背後故事。換言之,儘管浮城的故事難以言說、難以說盡,但雨夢透過香港人移居台灣的故事,用生活的瑣事、點滴帶出台港兩地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

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猶記得在一次雨夢的新書分享會時,台下一位讀著的發問令我印象深刻。她問:「香港人瘋台灣的移民熱潮,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會讓台灣人對香港人產生反感。一如香港人對中國人的態度,將香港人視為蝗蟲搶資源,最終出現台港的族群衝突?」這問題透露出民族主義興起下,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疆界,隨著資源逐漸不足成為彼此衝突的導火線。

「台灣不是世外桃源,亦非烏托邦」,雨夢以一列行駛向深淵中的列車來形容台港兩地更,香港是車頭台灣是車尾,在中國的威脅與資本主義的侵蝕,都遇到相同的困境像一對難兄難弟。就在這種為了爭取短暫喘息生存空間,大家都想往車尾跑的同時,兩個地方的人們似乎忘記,如何相互合作一起停下這一輛失控的列車。

TommyWong.jpg
香港是車頭台灣是車尾,在中國的威脅與資本主義的侵蝕,都遇到相同的困境像一對難兄難弟(圖/TommyWong@flickr)

香港移民台灣熱潮不應只有港人要關心,台灣人也應該了解這股熱潮背後的成因。進一步來說,「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並非危言聳聽,近年來在社運場合看到的標語,似乎揭示著兩地逐漸成為命運共體。無論是「台灣人踏在香港的屍體上想著自己的道路」,還是「香港踏在台灣的肩膀上一起前進」,都說明著相互理解、合作才有可能走出困局。香港旅遊作家吳蚊蚊在推薦序談及:「『城內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人們娓娓道出故事,並非要比較兩地優劣,去爭奪誰比誰更好。而是希望在熱潮之下,城外的人別過份浪漫化與聽信單一口徑,一頭煙的便衝進城裡去。期盼台灣朋友閱讀異鄉人的二三事,亦能對香港有更多了解。」閱讀他人的故事,也是觀照自身的方法。也許台港之間不曾有過的城裡與城外分別,唯一界分彼此的那道牆,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對於他方居民的不夠認識,所造成的那道難以跨越的界線。

《島嶼.浮城》說的不只是十五則的移居故事,也是這個世代的人們對兩地的愛與期盼。

文/楊傑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文標題:「再見香港」:《島嶼・浮城》中關於愛與期盼的故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