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片硬配上國語的「荒謬可笑」⋯名導吳念真的台語記憶:千萬不要讓語言變成意識形態

2018-12-28 16:42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語的寫實性

吳念真回憶,「以前寫劇本,只要用台語寫幹X娘,觀眾就高興得要死」;他也曾試圖用過反諷手法,在《再會吧 北投!》裡,全劇只有一句國語,就是「操你O的X」。他說,很多東西是因為寫實需要,所以語言必須成為表達生活的方式,想要刻意去轉換它,怎麼轉換味道都不對。

他說,台語本身就是個寫實的語言,以《孤女的願望》(1958年由日本歌手美空雲雀發行,1959年在台灣由名填詞人葉俊麟填詞,陳芬蘭主唱)為例,「那就是60年前的北漂...」;他忍不住補了句:「像我這種從基隆來的,是南漂啦。」

這首歌描寫女孩北上討生活,先是「請借問播田的 田莊阿伯啊 人塊講繁華都市 台北對叼去」,再是「人塊講對面彼間 工廠是不是 貼告是要用人 阮想要來去」,最後是「阮雖然也少年 攏不知半項 同情我地頭生疏 以外無希望 假使少錢也著忍耐 三冬五冬 為將來為著幸福 甘願受苦來活動」,三段詞儼然像是短篇小說,以這樣的語言傳達,感染力非常強大。

他給了這樣的觀察:1950、60年代的台語歌和國語歌截然不同,國語歌則幾乎沒有一首是和現實生活有關。他的觀察不禁讓人想到,這樣的反差似乎延伸到了後來的「鄉土文學論戰」,以及台灣文學被歸類為邊陲文學的爭議。

語言必須能成為表達生活的方式,台語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圖/謝佳璋,文化+)
語言必須能成為表達生活的方式,台語具有高度的寫實性。(圖/謝佳璋攝,文化+)

台語文讀寫 吳念真自有看法

與其說吳念真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不如說他更像是個理想的實用主義者,他很少固執的認為什麼事非得怎麼樣不可,年紀大了尤其如此,就像他的咖啡也不見得要加糖,現在喝黑咖啡也可以。

因為吳念真說故事和說台語的能力,都由小時候說給同學聽、讀報給家裡和社區的大人聽而來,語言的實用性一直是他最強調的重點。他不諱言,目前的台語新聞在他心目中並沒有達到「讓人聽懂」的程度。

小時候剛開始幫家人鄰居讀報,「我就是像現在電視上那樣念:總統蔣中正今日在總統府廣場接受萬民歡呼、中央氣象局表示,某某颱風將於幾日登陸,帶來幾毫米的雨量」,也曾經把西部片明星裘林諾.傑馬(Giuliano Gemma)、美國總統甘迺迪的譯名直接翻成台語,大家都有聽沒有懂,爸爸的反應通常是「你係咧念經哦」,然後就被巴頭。

後來他頓悟了,講話就是要讓人懂,所以要用日常生活的講法和語彙。之後他特別會講社會案件,例如轟動一時的瑠公圳分屍案,他講得頭頭是道,有時加點油添點醋,「這種血腥刺激的,大家都很愛。」

對於台語文讀寫,吳念真認為能懂最重要。(圖/謝佳璋,文化+)
對於台語文讀寫,吳念真認為能懂最重要。(圖/謝佳璋攝,文化+)

隨著時代演變,一般人的台語能力也跟著下降。他說他經常出現在廣告中配音,其實不是他願意,像眾人都認為「很有感」的保力達B廣告,是因為原本配音員怎麼說節奏、味道都不對,只好自己來,免費奉送配音服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