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最驕傲的世界遺產!從一雙筷子看日本、中國、韓國、台灣人個性大不同

2021-11-11 08:00

? 人氣

甫落幕的1111不單單是光棍節,也是筷子節,中日韓三國學者也希望共同為筷子申請世界遺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同的餐具,讓我們發現不同文化對待生活的邏輯思維:日本的纖細、優雅;韓國堅固、耐用、不妥協;中國則兩個極端:要不極盡便宜,要不用心要讓客人看見;粵式則聰明靈巧,以最簡便、低成本的方式達成客人、商家雙贏結果。那麼,台灣呢?

每當菜上桌用餐方式不外乎「筷子+碗」,有趣的是在大江南北,餐餐用的筷子與碗可大大不同。先來看看亞洲其他的國家是怎麼面對這件事。

chop01.JPG
(圖/CTPphoto-李志雄攝影)

日韓餐具反飲食文化

日本對於餐具與筷子的藝術早就沿續了唐風的精神與極致漆器的工藝,對於品質的要求顯露無遺,光是筷子的材質與拋工都是最好的,質地硬、竹子的密度高、沒有銳角更沒有一絲絲會刺到手的感覺。外形的線條一部分是圓的一部分是扁的,看起來有些許的造型與優雅,聞起來微微的竹香。

在日劇裡面大家會經常看到許多的日本人在吃飯前會用兩手拇指夾著筷子合十的說「Itadakimasu」,意為「承領」,飯後還要說「Gochiso-samadeshita」,意為「感謝今天的美食菜餚」。這是對食物的一種尊敬、對料理人用心的一種感謝,更重要的是對自我仍可安穩進食的一種慶幸。

韓國眾所皆知是一個務實、積極、上進的東北戰鬥民族,朝鮮族的食物為了配合嚴格的環境料理中常常湯湯水水、配上高油度的肉類與發酵的醃製食品,若使用一般的紙蠟餐具,一用便容易被滲透浸濕,因此在韓國大部份的餐具選擇以金屬不鏽鋼製為主,而碗的製作則常以雙層不鏽鋼製成不僅能夠保溫又能夠防燙的承具。這樣的大眾餐具思維非常科學,卻也相當耗費水資源與人力、物力,但優點是,和醫療用品一樣的不鏽鋼,乾淨與否一目了然。

兩岸外食餐具進化比拚

筷子是一個集簡單、實用為一身的工具,往往具有適當強度、筆直與無毒,便能製作成筷,台灣大部分的筷子是竹子做的,看看身邊台灣免洗碗筷的生產量與使用量一向傲視全球。

台灣是小吃王國也曾經是肝炎王國,因為B 型肝炎的大流行,因此當時政府鼓勵使用免洗碗筷,大街小巷開始以使用免洗筷、保麗龍碗為進步與健康的象徵。(編按:當時政府確實以預防B型肝炎為由宣導使用免洗筷,但今日學界已證實B肝並非經由唾液傳染)但是保麗龍百年不朽的特殊性也造成台灣環境產生世紀之傷。15 年前為了健康,鼓勵使用上了石蠟的紙碗、紙杯,後又經過環保思維,而開始使用紙杯與可回收再生的塑膠杯,甚至現在又時興回復成重複使用的碗筷當道,許多宗教與環境團體更紛紛推崇自帶可攜式不鏽鋼製免洗杯、筷,以個人自理的方式達成分散環境與店家的負擔。

在大陸的路邊小吃用的筷子常摸起來粉粉的不知道是何種化學藥品,還是打磨之後沒有清乾淨,表面毛毛的外型大部分是粗且不規則的圓柱形。有趣的是這十餘年在大陸興起一陣「一次性消毒碗筷」的使用風潮。較高級的店家在客人上桌後,端上的是消毒過的餐具與碗筷,並用熱縮膜包裝,防塵、防蟲,增加了客人使用的安心感。這些熱縮膜上印滿ISO 標準的信心與品質,漸漸變成店家的基本能力證明。

chop03.JPG
1. 搪瓷餐具曾經是某個時候的集體記憶,復古風盛行的如今,也捲土重來成為流行。(圖/旅讀中國-任中豪攝影)
2. 手作餐具的出現,讓人在飲食之餘,多了一份「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感恩。(圖/CTPphoto-馬耀俊攝影)

粵式洗燙法最環保?

經常去中國南方的朋友會發現,不論是在香港或廣州,經常會看到桌子上除了每人一付該有的碗盤、筷子與湯匙外,也會發現有一個小臉盆或是玻璃碗。這一個碗便是大家拿來洗餐具用的,在粵式茶樓餐廳裡,第一壺上桌的茶通常是拿來沖燙餐具的。首先將筷子用一手扶著插在茶杯裡,另一手持熱茶從筷子上部淋下,讓熱水能沿著筷子流下,拿筷子的手則一邊旋轉,讓筷子每一面皆能淋到燙茶;之後將筷子放到一邊,洗茶杯,一邊旋轉茶杯,一邊將茶杯傾斜倒到碗裡,同時將茶杯邊緣也旋轉著每一面都浸燙到,茶杯就算洗完了,再接著洗湯匙,最後技巧地讓茶水繞一繞碗的內圈邊轉邊倒到大碗公裡,就算洗完了。這已經是一種根深柢固的潛意識行為,不論六、五星級還是路邊食匯大排檔,南方的居民們都會邊聊天邊洗杯碗筷,接著才正式開始倒茶、準備大吃一頓。這讓我很開心,不管乾不乾淨反正燙過少些細菌,只是辛苦服務生、茶師傅要一直煲水與倒廢水罷了。

在這些不同的餐飲器材裡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與對待生活的邏輯思維:日本的纖細與冷食產生的潔淨優雅;韓國堅固、耐用、硬邦邦完全不妥協,外表冷峻光滑,內裡金屬般冰冷;中國則兩個極端:要不極盡便宜,要不用心要讓客人看見;粵式則聰明靈巧,以最簡便、低成本的方式達成客人、商家雙贏結果。

那台灣呢?家旁的素菜館老闆老嫌我們餐廳用磁盤「效率太差」,我問他為何,他說要用「美麗皿」材料,因為漂亮、摔不破,又讓工讀生沒負擔的好好洗盤子!若要深思台灣未來外食餐飲的餐具要何去何從,既要能健康、好洗、低成本,還要能不怕摔、對環境沒負擔,還真不是兩難而是數難啊!突然,我家電話響起:「喂!客人走了,還不下來洗碗?!」

chop02.JPG
杯盤碗筷不單單是一種工具,其造型設計往往也是文化氛圍的象徵。(圖/CTPphoto-柯炳鐘攝影)

作者介紹│黃學正

台灣出生,紐西蘭長大,為了生活與夢想繞了地球好幾次,從喜瑪拉雅山山麓吃到死海海濱。自認生命充滿熱情卻時時怕青春易逝、生命甜短,所以經常搞東搞西、胡思亂想。深受東西方文化影響,從小鎖螺絲、跑工廠、吃中藥、種葡萄、釀酒、牧牛羊、打獵、潛水、貪吃。對美食有潔癖,創造過千餘原創菜餚。以前認為文字無法表達出自己創造的餐飲經驗,幾年前經過幾齣生命大戲起起落落開始發現自己老了,必須將所感所知留下。

文/黃學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原文標題:閒話南北餐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