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鍵盤字母都照QWERTY排,而不是ABCDE?揭當年「設計秘辛」,竟是故意要讓你打不快

2018-12-28 15:41

? 人氣

連最敢創新的任天堂,自 Wii 和 WiiU 之後的 Switch 也選擇回歸傳統手柄設計。迎合玩家習慣是一方面,同時也是在為遊戲的移植成本所考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把鍵盤變成觸控屏還不是個好辦法,連蘋果也只敢先砍掉其中六分之一

人們對鍵盤的排列組合已經形成肌肉記憶,這並不影響科技公司們進行另一番嘗試,那就是把實體按鍵改成觸控的。

Mac的Touch Bar(圖/愛范兒ifanr)
Mac的Touch Bar(圖/愛范兒ifanr)

比如蘋果,它在2016 年版的MacBook 上首次推行了TouchBar 設計,表面上看只是一個佔據原本實體鍵盤六分之一面積的觸控條,而實際則更像是將一部分屏幕功能轉移到鍵盤區域,因為上面顯示的並非是固定的按鍵,而是會根據使用軟件的不同彈出各種功能性按鈕。

這是觸屏之於實體按鍵的最大價值,即在於它可以迎合軟件場景來呈現出不同的交互方案,相比於實體鍵盤的操作邏輯完全被固化,觸控屏顯然靈活性更高。

但TouchBar 只能算是蘋果對觸控化PC 設計的一次試水,畢竟,它仍然保留了使用頻率最高的實體鍵盤,這讓大部分人仍傾向用「老辦法」來完成原本的操作,比如說各種常用的快捷鍵組合。

蘋果不是第一個想改進鍵盤和軟件之間交互關係的廠商,一些製造筆電的公司在過去幾年裡也做了過一些實驗性產品,比如我們經常提到的由兩塊觸控屏組成的雙屏筆電,雖然它們多數情況下還是要調用一整塊的虛擬鍵盤。

還有像羅技去年推出的Craft 鍵盤,也單獨設計了一個類似於微軟Surface Dial 的旋鈕,為此它還專門找來了Adobe 來合作,你在使用Photoshop 時,就可以轉動Crown 旋鈕來調節畫筆或選區大小。

不過這些新鮮的解決方案暫時只能在小範圍內引發討論,也無法成為我們棄用鍵盤的理由。你玩CS 時仍然喜歡用WASD 移動,蒐集互聯網素材時也得經常按Ctrl-C/V,這些標準化的操作都是基於QWERT 鍵盤建立起來的,觸屏能在PC 領域建立起另一套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嗎?這是軟硬件廠商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有了語音就能徹底拋棄鍵盤了?還真的未必

還有什麼交互能讓我們完全拋棄實體鍵盤?現在呼聲最高的無疑是語音。

各種語音助手的活躍,智能音箱設備的興起,加上 AI 技術的影響,讓我們都開始相信語音將會改變我們和電子設備之間的溝通方式。我們只要開口說出自己想做什麼,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幾乎不存在學習成本。

但語音並不是萬能的,鍵盤輸入仍然擁有它的價值,儘管從效率角度,我們往往會強調更有優勢的一邊,不過生產力工作本身,強調的是追求效率和創造力之間的平衡,這或許也是我們會堅持沿用一套「不那麼有效率」的鍵盤來完成工作的原因。

使用較無效率的鍵盤,有時追求的是一種創造力。(圖/愛范兒ifanr)
使用較無效率的鍵盤,有時追求的是一種創造力。(圖/愛范兒ifanr)

好比我們現在用鍵盤打字,取代了學生時代的手寫功課一樣,但手寫從未被完全取代,畢竟當你提筆寫字時就會發現,我們在意並不是寫字本身這件事,而是一筆一劃過程中所獲得的思緒延展。

鍵盤其實也一樣,看閃爍的光標在文字後面跳躍,聽到軸反饋出有段落感的敲擊聲響,對不少人來說都是創作的催化劑。我們花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學習並且習慣這種交互,並且在之後的幾十年里和它不離不棄。

理想狀態下,我們更希望未來的計算設備能夠整合所有的交互方式,然後會根據不同的使用場景調用不同的方案,比如寫作時仍繼續使用鍵盤,但會在繪圖時變成觸控版,而語音、手勢等也能夠作為輔助交互存在——或者更天馬行空一點,當我在想什麼的時候,屏幕上就彈出來對應的文字和畫面?

作者期望未來的交互方式能夠更完備。(圖/愛范兒ifanr)
作者期望未來的交互方式能夠更完備。(圖/愛范兒ifanr)

當然,對於那些摸著觸屏長大的孩子們來說,實體鍵盤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可能還不如滑動手勢那般重要。當鍵盤被捨棄的時候,無疑他們會最先擁抱新的趨勢,而我們則不得不艱難地做出改變,如十幾年前我們的父母,對著完全陌生的字母,也只能使出「二指禪」。

文/木斯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愛范兒ifanr(原標題:打字用的鍵盤已經誕生一百多年,為什麼至今沒有被取代? | 硬哲學)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