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任務的旅行》導演林正盛專訪: 喚起中年人回憶 鼓勵年輕人出走

2015-10-31 17:30

? 人氣

導演林正盛認為,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對抗及面對的問題,中年人也該聽聽年輕人的心聲並同時深思,並非一貫的否定最單純的想法,因為我們都是過來人。希望能鼓勵年輕人,更勇敢地為自己發聲。(朱喬蔓攝)

導演林正盛認為,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對抗及面對的問題,中年人也該聽聽年輕人的心聲並同時深思,並非一貫的否定最單純的想法,因為我們都是過來人。希望能鼓勵年輕人,更勇敢地為自己發聲。(朱喬蔓攝)

由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林正盛所執導的《有任務的旅行》紀錄片,描述6位有著各自特質及背景的台灣年輕人,聽見遠方世界的召喚,隻身前往日本、馬拉威、法國、斐濟、荷蘭、馬達加斯加,展開探索未知的人生旅程,同時在旅程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林正盛跨越跨越5大洲、9國家,追蹤旅行家的腳步,以跳躍式敘事方式將鏡頭頻繁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目的是「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擁有出走的勇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正盛:年輕人旅行某種層次意義 就是流浪

導演林正盛接受《風傳媒》專訪,分享電影《有任務的旅行》背後故事。林正盛表示,會接受電影拍攝的邀約剛開始是覺得有趣,好一段時間不曾一個人旅行,這次可以透過拍攝年輕人的出走,將當初年輕時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心重新找回。而經過選角和企劃討論後,他更下定決心要拍攝此跨越5大洲、9國家的紀錄片,將之搬上大螢幕,喚起中年人的回憶並鼓勵年輕人「出走的勇氣。」年輕人的旅行某種層次的意義,就是流浪,導演把自己當作一個橋樑,將幾位年輕人的壯遊搬上大螢幕,鼓勵更多年輕人出走看世界。

《有任務的旅行》希望讓中年人感受到曾經年輕過,林正盛說:「年輕時的我們也以自身不怕的心對抗萬年國會、戒嚴體制,社會也慢慢在改變。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對抗及面對的問題,中年人也該聽聽年輕人的心聲並同時深思,並非一貫的否定最單純的想法,因為我們都是過來人。希望能鼓勵年輕人,更勇敢地為自己發聲,唯有不停地為自己生活的現況提出質疑及挑戰,社會才有可能因此慢慢而改變。所謂的改變,其實就是一種進步。」

美國已故知名媒體人史東(I.F. Stone),是導演林正盛的偶像,圖1972年史東64歲時所攝。(取自維基百科,Kzitelman攝/CC BY 4.0)
美國已故知名媒體人史東(I.F. Stone),是導演林正盛的偶像,圖1972年史東64歲時所攝。(取自維基百科,Kzitelman攝/CC BY 4.0)

以史東為偶像 期待活出自我

林正盛以美國媒體人史東(I.F.Stone,1907-1989)為例,放下記者身分,轉為蒐集各大媒體新聞並加以分析,每周出刊的《史東周刊》,內容永遠都是最真實的分析,像是談到60年代的美國學運,史東表示:「年輕人就是應該起來叫囂、反對!」最無利害關係的年紀所提出的意見,最為直接也最為核心。林正盛鼓勵年輕人多參與社會運動,並同時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做判斷,這也是導演選擇以訪問街頭年輕人作為電影開場,鼓勵年輕人為自己生活的世代發聲。

對於年輕人現在流行的出走方式,林正盛表示:「我個人很推崇『打工換宿』的出走方式,是最能省錢的方式。我強烈認為要出走的方式有很多,甚麼都可以試,但絕對建議以自己的力量籌錢出走,不要跟父母拿錢,當你的旅行是有想法和內容在其中時,不怕沒有人贊助你。」

讓旅行不再只是旅行 明白出走的意義

林正盛說:「不論今天以甚麼形式出走,不管是打工換宿、打工度假、打工留學或是背包客等,始終要秉持著一股信念,讓『旅行不再只是旅行』。出走是要有想法,也許一開始不清楚,但在過程中雛型會慢慢演化,甚至清楚的知道自己出走的意義何在,這才叫做旅行。」《有任務的旅行》電影中的「任務」兩個字,只是幫助年輕人整理出旅行的想法,讓旅行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從過程中累積養分,並帶著這些養分回望,才是成長。他特別強調「出走其實是為了回望」。

橫跨5大洲、9國家 6位旅行家的壯遊

林正盛在選角時,考慮到旅行家要前往的地方,以台灣年輕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探索為因素,其次才是旅行家的生命特質。主角之一的林容依是前往荷蘭探索過去血脈的旅行家,一位看似對生活較無關要緊,但並非是不認真,只是照著父母安排好的劇本走自己的人生,透過旅行的過程也慢慢地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另一位主角吳心耘是前往斐濟的旅行家,林正盛認為她是旅行家生命質地最高者,對於離別是很敏感的人,還在學習如何調適,所以對吳心耘來說,每一位在旅行當中遇到的人分手就是永遠。

另一位主角謝睿哲,則是前往非洲黑暗大陸的旅行家,來自東勢果農的客家人,鄉下孩子心裡總會有一股小小的聲音「志氣」,這樣的成長背景,在某種層面也促成旅行結束後決定要做社會企業的決心。翁雅琪是前往日本的旅行家,人格特質很強的人,一旦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勇敢前進。張國益是前往巴西的旅行家,本身是位典型的理工科學生,看事情理性分明並富有強烈正面能量的人,在旅程中不斷提醒自己變成自己認為美好的人生。

賴弈諭是讓林正盛印象深刻的旅者,他前往馬達加斯加,個性內斂,謙虛是從過去的教養培養出來,條理分明的思維是林正盛對他的第一印象,但林正盛總覺得若是能將他全部的感情釋放出來,一定會爆發出很棒的火花,賴弈諭在電影的最後,也真的將自我的性格完全嶄露。林正盛表示,之後如有機會和電視台合作,會放映旅行家單支紀錄片,明年期望辦小影展將所有紀錄片呈現出來。

導演林正盛跨越跨越5大洲、9國家,追蹤旅行家的腳步,以跳躍式敘事方式將鏡頭頻繁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目的是「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擁有出走的勇氣」。(朱喬蔓攝)
導演林正盛跨越跨越5大洲、9國家,追蹤旅行家的腳步,以跳躍式敘事方式將鏡頭頻繁穿梭於各個國家之間,目的是「鼓勵更多台灣年輕人擁有出走的勇氣」。(朱喬蔓攝)

年輕人是草莓族?世代對立造成

林正盛認為,台灣是多元自由開放的社會,同時年輕人也容易因此陷入選擇的泥沼中,容易迷失方向。在求學階段的年輕人很有競爭力,因為面對考試和理想有一定的目標在,所以會努力去追求,但出了社會後,為了父母的期待和穩定的工作失去了所謂「自我的成就」,漸漸的淡忘生命的熱忱。如果評論這個世代是「草莓族」,其實也是父母輩給的,彼此互為因果,才會有「草莓族」這個名詞出現,不能怪罪誰。只是人是好逸惡勞的動物,父母如果真正放手讓孩子吃苦成長,小孩們也不會只是顆爛草莓。

一部分的叛逆因子也是促成林正盛生命的轉變,務農子弟不甘人生困在田裡,做個「大文豪」才是夢想,偷了父親口袋裡的500塊就支身前往台北,展開了麵包師傅的人生。回望過去,林正盛簡單地用「生命差異性」來形容,因為之前麵包師傅的身分,被面試官選進編導班裡,看看差異性如此大的他會產出甚麼火花,因而有現在的成就。生命沒有絕對,轉一個彎會遇見的風景會有多美,誰都不知道,但只要不害怕前進,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生命的真諦。

導演林正盛(右)和妻子韓淑華,兩人合作拍攝《有任務的旅行》,帶給年輕人出走的勇氣。(朱喬蔓攝)
導演林正盛(右)和妻子韓淑華,兩人合作拍攝《有任務的旅行》,帶給年輕人出走的勇氣。(朱喬蔓攝)

感謝妻子韓淑華 讓亞斯伯格症孩子躍上大螢幕

談起妻子韓淑華,林正盛滿是「感謝」,因為遇見了她,才有機會接觸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並了解他們的生命差異是多麼的美好。林正盛與韓淑華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工作室中彼此交流,身旁隨處可見保有生命張力的畫作,大部分作品的主人是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孩子。韓淑華習慣以「我們的孩子」稱呼,也是亞斯伯格症家庭稱呼對方小孩的方式,也能見到韓淑華細心並有耐心的教育方式。林正盛說:「做個有耐心的人不容易,但我的妻子就是,非常感謝她。」

韓淑華帶著亞斯伯格症患者、《有任務的旅行》主角之一的吳柏均在巴黎闖蕩,陪伴吳柏均用畫筆記錄眼前的巴黎。旅行過程並不容易,但林正盛知道吳柏均心裡那股可望獨立的聲音其實很強烈,「我不想跟別人不一樣,我也可以自己遊巴黎自己搭地鐵。」在旅行後吳柏均有很大的轉變,變得會主動打招呼,也更願意接近人群,林正盛說,那天在小巨蛋上柏均簡單介紹,「大家好我是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吳柏均!」實在讓他很感動,吳柏均慢慢不同了。韓淑華畫室中有一幅吳柏均尚未完成的巴黎鐵塔畫作,如同吳柏均的人生一般「未完成」,期待未來能有專屬於吳柏均的小畫展,讓大家用眼睛感受他心中的聲音。

《有任務的旅行》導演林正盛(中)與志工合照,許多人受到片中精神的激勵,更勇於探索人生。(朱喬蔓攝)
《有任務的旅行》導演林正盛(中)與志工合照,許多人受到片中精神的激勵,更勇於探索人生。(朱喬蔓攝)

 

如果你也有職涯相關問題,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