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300年的「女青運動」!世界上每個苦難的角落,都有這群女性的身影

2015-10-19 15:25

? 人氣

在男權社會裡,弱勢團體要爭取權利,總會弄得頭破血流,付出慘烈代價。但是女青運動的領導者卻主動分享權力,身體力行女性主義的平等、尊重。耙梳女性主義理論,去殖民化的主張出現在1990年代,是第三世界女性對主流文化的批判。可是女青年會內部很早就開始去殖民化,廣納各色人種和年輕女性,也歡迎其他宗教人士加入、擔任要職,避免變成白髮、白女人的專屬地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女青大會每四年召開一次,1938年開會之後,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間停辦了近十年,1947年決定在杭州續辦。中國剛經過八年抗戰,正在國共內戰,動盪不安,可是世界女青年會堅持在歐美地區以外舉辦大會,減少白人主導的色彩,宣示種族融合。日本剛戰敗,她們也有意藉此推動國際和平,扶日本一把。那時候辦世界大會難度很高,最快的聯絡方式就是寫航空信,至少要一週才會送達,但她們願意克服萬難。當時提出來「enable women」的口號,1990年代以後「empower women」是全球婦運的重點,二者意思相近,都是讓女性發揮能量、參與社會。

此後,原先皆是殖民地的印度、錫蘭(斯里蘭卡)、緬甸等等,開始培養在地的婦女領袖,台灣的第一屆會長不是西方白人,但是其他地區的女青年會則幾乎都是由白人傳教士開創,爾後才訓練當地婦女擔任領導。印度等這些亞洲國家成功的經驗,也被複製到非洲,並且由亞洲女性擔綱國際訓練工作。女青年會早在後殖民論述展開的數十年前就堅定對抗種族歧視。

世界女青年會在本身的組織裡也做到去殖民化,當今日內瓦總部的工作同仁來自各國的不同人種,五位副會長,必須來自五個不同的洲。這樣做需要付出龐大行政成本,例如大家都在用非母語溝通,要克服不同的思考邏輯,增加了語文的困難度。各地的女青年會,則努力增強在地文化的信心,1956年,印度在孟買舉行全國大會,來參加的女性都沒有戴帽子,這實在意義重大。女青年會從英國發源,女王、上流社會女性出門都要戴上漂亮的帽子,顯示身份、氣派,殖民地也跟著仿傚,但是女青年會讓大家了解在地文化的尊嚴,所以那次會議之後,大家都把帽子收起來,不再戴了,省了一筆帽子錢,也顛覆了流行文化。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南非,重要聚會的時候,會員都穿戴整齊並且戴上帽子,有一位成員說她參加女青年會的目的就是要丈夫給她買漂亮的帽子,因為這是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後來一位會長告訴會員:妳們坐火車去開會,大包小包已經夠多了,還要帶著帽子盒,多不方便,教她們如何輕裝上路,增加機動性,也因而轉變了殖民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