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成功的書百百種,為何成功的人那麼少?專家:那些勵志書籍通通犯了一個毛病

2019-02-13 09:00

? 人氣

我每個月都會讀數十本書。書是一項很棒的投資,用區區一、兩千日圓就能接觸到全世界的睿智。猶太人非常重視學習,這點也是有理由的。因為金錢、財產都有可能被他人奪走,但知識是任何人也奪不走的資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我自己開始寫書之後才體會到,寫作是一項從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中搾取出精華的作業,需要相當的耐力和體力。作者這樣勞心勞力地試圖透過寫書傳達出一些道理,所以閱讀真的能讓我們獲益良多。

有一段時期,我為了開拓自己的可能性,讀過各類傳授成功法則的書籍。從拿破崙‧希爾的《思考致富》和戴爾‧卡內基的《卡內基成功學經典:人性的優點》這類經典著作到話題新作,真的是遍覽群書。

那段期間我心裡萌生了一個疑問。有這麼多談個人成長和教人如何成功致勝的書,怎麼大多數人仍然得不到自己渴望的東西呢?

我想得到最有可能的理由,就是「大多數人讀過之後都沒有實踐」。一般認為,持續不斷照著書的內容實踐的人,只占了全體的1%左右。看了書卻沒有實踐,當然不會有效。

話雖如此,但一百人中若有一人實踐,這數字也相當可觀。只是,我不曾聽說有什麼讓1%的讀者大獲成功的書。如此想來便發覺,不盡然是有沒有實踐的問題,可能是這類個人成長書籍以往至今所採用的方式有其極限。

多數個人成長書籍 採用牛頓力學式的思維

這類成功致勝類的書籍,作者通常都是採取分享自己成功經驗的形式。確實,出類拔萃、擁有非凡成就的人的經驗會勾起人的興趣。只是,那是他們獲得成功的方法,不是你的。再者,如前文所述,我們並沒有正確認清事物的因果關係。書裡講述的成功法則只是作者回顧過往記憶後,認為「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所下的結論,不過是感想罷了。

這種思考方式即是牛頓力學式的思維。「以時速50公里前進的汽車,1個小時後必然前進了50公里」這種情況,不管由誰駕駛一定會是同樣的結果。事實上,這種理論只適用在機械或汽車這類物質的世界。我們的思考不屬於物質。用牛頓力學的架構思考成功的方法從一開始就很荒謬。

那麼,為什麼長期以來社會大眾會接受這類用牛頓力學的方式寫就的成功方法論呢?

首先是話題性。既然是知名人士的經驗,許多人自然都想一睹為快。何況,不論什麼樣的時代都有成功人士存在。也就是說,任何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的成功人士」,他們所寫的書就會成為話題。

此外,因為有「成功人士說的話一定是對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一邊這麼想一邊閱讀便會覺得更有說服力。這與相信上帝存在就會找到上帝存在的證據很類似。

比方說,讀完自己很尊敬的人所寫的書之後,若是有成功體驗,就會認為「全是因為我有照這本書的內容去做」。說不定成功與那本書一點關係也沒有,但因為對那本書非常有好感,於是曲解了現實。

重要的不是成功者的行動,而是促成行動的經緯

成功致勝類書籍的另一種典型,就是觀察、分析某人的成功,找出其祕訣。例如,謹慎分析一百名成功人士的行動,試圖找出共通點。這個方法乍看好像有效,但有個很容易忽略的陷阱。那就是只考慮到能夠觀察的部分。

要找出成功的法則,首先要以「年收入」、「社會地位」等定義什麼叫成功。其次是尋找與你定義的成功搭配的要素,像是「洽談重大買賣前一定會練身體」、「創作前會聽古典音樂」這樣。其邏輯是只要在這些要素中找出最佳組合,就能有最佳表現。

這種方法只有考慮到「身體鍛練和音樂鑑賞」這種能夠客觀觀測的行為和結果。不過,選擇某一樣即意謂著排除其他所有選項。我們的每一個抉擇,即使只是很簡單的抉擇,都會反映出至今所有的經驗和知識。只是我們看不出來而已。

例如,就算有人在餐廳點了生菜沙拉,其理由也千差萬別。有人是素食主義者,有人是因為醫生再三交代不得不點,也有人是因為宿醉而沒有胃口。即使理由各異,但眼前看得到的行為都相同。而且,也有人雖然宿醉但不會點生菜沙拉。「宿醉時吃生菜沙拉」這樣的一個選擇,即反映了那個人過去所有的經驗和知識。

我在談到「話語」時也說過,先有整體的意思才會決定部分的意思。生菜沙拉可能是素食主義者的日常餐點,但對宿醉的人來說,也許是應急食品。

這麼一想就能看見分析成功人士的行為以推論出成功法則的陷阱。比方說,假設有一項數據顯示,七成的成功人士每天一定會吃生菜沙拉。可是,事實上或許只是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有糖尿病,醫生叮囑要吃生菜沙拉罷了。其因果關係或許不是因為吃生菜沙拉而變富有,而是因為有錢人得了糖尿病才開始吃生菜沙拉。

重要的是促使成功人士做那樣選擇的箇中原委。就算拘泥於結果,背後也可能使用不一樣的計算式。1+1和10÷5的答案都是2,但計算式並不同。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各自不同的計算式,將能夠觀察到的行動和結果拼湊起來並不能讓人看清事物的本質。

製作一本書 需要全宇宙的幫忙

我們往往以為「測量局部即可知道整體」。各位如果去海邊,也許能夠正確測量海浪的高度或水溫。不過,收集再多局部的資訊也不可能解答「海浪是什麼」這種本質性的問題。因為光是形成一道海浪,就需要海水、陸地和空氣等地球上所有存在之物。

另外,請各位思考一下此刻正在閱讀的這本書。書是用紙做成的,製造紙張需要樹木。培育樹木不能沒有水、土壤和陽光。像這樣溯源下去,就能理解製作一本書需要整個宇宙的幫忙。說得誇張一點,一本書就集結了整個宇宙。

只挑出一部分與某個成果做連結,這種方法會有陷阱存在。以往個人成長類書籍的方法即存在這種結構上的極限。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擴大自己的可能性,提高構想實現的機率呢?

答案就是要將至今為止的典範(paradigm)轉移到新的典範。也就是所謂轉換思考方式。這麼說不是要否定以往的方式。前人累積的經驗和知識是資產。我們要更新的是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法。

作者介紹|長谷川雅彬

就讀立教大學經營學院時,師事前日銀政策審議委員田谷禎三。在學期間曾站上綜合武術的職業賽,畢業後進入大和證券Capital Markets(現在的大和證券)擔任投資策略顧問。之後前往西班牙IE大學深造,成為第一位取得視覺媒體傳播碩士學位的日本人。並進入以色列的軟體公司擔任首席佈道師(Chief Evangelist)。2014年回到西班牙,開始執筆寫作和提供諮詢服務,並在西班牙和美國兩地出書。

目前除了在西班牙頂尖的策略設計公司Erretres擔任顧問,受邀到大學和國際會議演講之外,並在全球120個國家推出與個人創造性有關的線上課程,學員人數超過4000人。2017年以藝術家身分在馬德里、巴黎、莫斯科展出其作品、擔任俄羅斯書法美術館的大使等,不受國家和地域的限制,精力充沛地活躍在各種領域。另外,他已在天台宗出家為僧,也為在海外國家普及日本文化貢獻一份心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灣東販《勇敢懷疑:至今深信並習以為常的,未必是唯一解答》(原標題:懷疑「知識」)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