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比上學困難」已經30歲了還靠爸媽養,是社會問題嗎?

2015-10-01 14:50

? 人氣

這現象從80 年代開始在日本發生,一群退縮在家裡的年輕人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嚴重一點的甚至成為足不出戶的繭居族(hikikomori);到了九○年代,隨著他們長大,日本專家學者也發現他們雖然不少人已經改善了,但很多人還是有登入社會的困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夏鴻的情形,大致是和這一切類似的。至於佑詩,嚴格說起來則是沒啥正式診斷。但是,民間非正式診斷的形容,倒是有一些,像是兩岸都很流行的「啃老族」,或是日本社會學者山田昌弘提出的「單身寄生族」,或民間通行的飛特族(freeter=sfree+arbeiter),也就是自由工作者。後來又有好過族(hodo-hodo zoku)、腐女、御宅族、電車男、下流人(指在社會階層面向下流動的人)等各有所指的名詞。但大致都是指應該成熟卻未獨立的二十多或三十多歲的資深年輕人。

這樣的情形,在世界各國其實都可以看到。特別是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在美國,媒體同樣盛行著twixter(betwixt/between青少年和成年之間)和尼特族(NEETs, Not engaged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加拿大提出回旋棒世代(boomerang,源自澳洲土著的武器,現在是用來遊戲);在義大利有bamboccioni(意指大型的傀儡孩)一詞;在西班牙有mileurista一詞,形容以一千歐元維生的青年人;在北非或中亞的阿拉伯世界,則出現隔離青春(youth exclusion)一詞;在希臘最低薪資是七百歐元,媒體則出現「七百歐元之世代」(700 generation),也就是希臘經濟危機這段期間示威最力,可是在投票前一夜卻因熬夜狂歡慶祝希臘足球隊踢勝俄羅斯,進入歐洲八強,第二天爬不起床去投票,而導致撙節派小勝的那一群年輕人。

這樣二十多到三十多歲的世代,似乎在已開發國家或城市,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在亞洲,日本是第一個這樣的國家。但是現在,除了日本,韓國和台灣也都很嚴重。進行拒學行為這方面的跨文化現象跨文化研究的日本家族治療師兼精神科醫師田村毅,他來台灣參訪和教學好幾次。田村毅醫師曾告訴我,連才開放二十多年的中國,在上海、廣州、深圳、北京這些地方,拒學行為都十分嚴重。

這方面問題是如此嚴重,因此,美國社會學者亞奈特(Jeffrey Arnett)二○○○年在《美國心理學家》期刊提出「成年前的湧現期」(emerging adulthood)這一名詞,認為在現在的時代,在青少年和完整的成年之間,應該再加上一個新階段,也就是「成年湧現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