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任三屆立委的韓國瑜,會被視為「非藍非綠」的政治新星?專家道出關鍵因素…

2018-11-29 17:21

? 人氣

但,在網路的世界裡,只有0與1,中庸、溫吞不容易受到青睞,新奇、聳動、有趣甚至激化的語言,更能吸引網民目光。因此,諸如「打造愛情摩天輪」、「蜂蜜檸檬」等政見,成了選民對候選人的強烈記憶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了娛樂性高的內容,外加網路行銷技術加持,候選人想「造勢」,一點也不難。

「你想要『倒讚』或『點讚』都可以,圈內行情價,1千個讚大概新台幣8百元;客製化留言5則,1百元;累積頻道訂閱人數1千人,大約在2千元。很多公司都在做這些事啦⋯⋯,這些絕對是可以買的,你只要花錢就可以了。」林郁傑侃侃而談。在網頁上搜尋一輪,你會發現,「買流量」、「洗點擊率」早已不是秘密。

當網紅現象成為新政治顯學,網路成為最大政治宣傳工具,而網路聲量是可操作時,對民主政治會有何影響?

「這絕對是好事(指網路成為政治平台),大家不用再去盲目挺一個人,」黃冠融認為,網路講求「真」,所有事情都會被起底、檢驗。

「網路只是用娛樂把政治人物素人化,」林郁傑認為,這會讓政治更貼近民眾,「太嚴肅的語言,大家聽不懂,娛樂是讓更多人可以接受政治的管道之一。」

面對政治娛樂化》看事多「猶豫」才是民主之福

網路確實可降低無資源者參政的門檻,同時,網友能夠即時檢驗候選人所言真偽,形成一股自然的制衡力。但,政治娛樂化仍有其負面效應。

娛樂至死,是美國社會媒體理論學者波茲曼(Neil Postman)在1980年代,研究美國電視亂象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政治人物訴求的不是有邏輯的政見,而是個人魅力;沒人想看長篇大論,簡化的語言、標語、短句更勾動人心。這將改變人類的思考方法:接觸的資訊多了,但無用的比率更高,人們做決定很容易,但也更輕率。

30年後的今日,有一樣的憂心。

「網路特質就是情緒、非理性的,網路上所串聯的,大多是淺薄的,因為太深入的東西無法被討論、追隨,」長期從事政治公關的吳春城認為,蜂擁現象就讓公共政策無法被好好討論,「但政治是種複雜的價值,真有辦法(靠網路)彙集出明智的共識嗎?」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葉高華也指出,過去大家對網路樂觀期待,認為可像「阿拉伯之春」,利用網路社群促成民主轉型,「但,現在反而反過來,可能是一些極權體制,組織性的利用網路資訊戰,來腐蝕與影響民主社會的根基。」

對此,我們絕不希望政府以管制方式箝制言論自由。波茲曼在30年前提出的建議是:唯有深入、正確體察資訊結構和效應,才能掌握某種方法來應對任何媒體。而這需要教育。

「政治訊息被商業化炒作,是非常難避免的,」俞振華有相同想法,「這跟打擊假新聞是一樣的,唯有透過公民教育,強化民眾面對資訊時的『猶豫』,思考真偽,才可能減緩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政治網紅化、娛樂化時,我們不能只做蜂擁而上的盲目工蜂,必須為自己建立資訊篩檢能力,才能讓台灣的政治,成熟的往民主深化的路上前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