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誰是旅行達人?

2015-09-20 06:00

? 人氣

於加拿大,紐芬蘭島。(洪滋敏攝)

於加拿大,紐芬蘭島。(洪滋敏攝)

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書店裡頭旅行文學的架上擺滿了 「xx旅行達人」「xx勇敢流浪」「xx壯遊」「xx出走」這樣類似的書名,而後的近來又有了一個新的現象,開始出現了「旅行前要知道的xx事」「最佳壯遊路線」等等心靈嚮導或類工具書般的書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開頭實在是很有攻擊性,希望看到這裡先暫且不要誤會,絕對不是要說大家都不要寫旅行的故事,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故事。想要討論的並不是寫作者或是出版社本身,而是接觸到這類訊息的我們是不是有辦法停下來想一想,分辨這當些資訊對自己所產生的影響。讓我感到疑惑的是「旅行」這兩個字目前常出現的場合及頻率來說,似乎產生了某種「有趣」的連結現象。

不久前一個才剛又回台灣的朋友,和我說了一個她才剛聽過的對話:

「那時我們一群朋友就正抽著煙聊著天聊著一些路上有趣的事情,然後有一個好像才剛到的人放下背包走了過來,先是聽了聽我們的談話後突然說:

『I think I have been traveling to pretty much everywhere, I think I'm a great traveler.』(我想我已經幾乎旅行過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地方了,我想我是個厲害的旅行家。)

在這裡也許我們要稍稍停下來想一想,要達到什麼標準才可以是「很會」旅行?是很會定廉價機票,住廉價旅館,可以用很少的錢可以去最多地方?還是去了很多沒有聽過名字的國家?還是去過的國家數目?

也許這裡要再打一下漂白劑, 我絕對相信大部份的寫作者用意單純良善,也真的就是純粹分享,並沒有想要在自己身上掛上任何頭銜,或是想要獲得任何的褒賞,例如我有時也的確佩服很多能用少少的錢出去,的確是很厲害的「省錢達人」,但對於接受到種訊息的我們,是不是真的能夠分辨這與「旅行」之間的關聯?

出去總是定的到廉價機票,可以找到便宜的地方睡,弄的到很難搞的簽證等等之類,這些是熟能生巧,就像你在一個地方住久了,就會知道當地哪裡有好吃便宜的餐廳;又因為想出國錢又少少的所以只好一直上網看機票,看久了自然就會知道了便宜機票在哪裡了;當你身上實在沒錢但又想要吃飯睡覺的時候,為了活下去,求生本能讓你自然就會知道哪裡有便宜又大碗,可以睡飽又吃飽的地方;而那些難搞的簽證,也就只是因為真的是很想去非去不可,所以就翻遍了所有中文英文的資料一試再試下的結果。

就是在某個地方,或是做某件事情做夠久了,自然就會了而已。經驗分享絕對不是件壞事,只是當大眾在接受到訊息的時候,卻怎麼常常把「旅行」和「厲害」綁在一起了。

「旅行」這個狀態的本質,我以為沒有比較弱跟比較強的分別,它比較像只是一種「狀態」,這跟去了哪裡做了什麼沒有關係,就算在自己家裡的房間,我以為這種狀態也能同時存在。

當一個大環境裡,「旅行」常常和「厲害」互相綁在一起,同時出現的時候,會無可避免地讓在那樣大環境下的人接受到,我只要做了某件事,也許就能夠或能某種想追求的結果或形象的連結。

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活得特別,活得值得,但這可能會養出一個隱性的死胡同,在現在這個節奏快速的社會下,有些人推著自己希望可以做過很多「特別的事」,讓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但卻在追求這些特別的人生經驗的過程當中,不小心跌進了死胡同,然後迷失在不斷追求特殊經驗的路上,而忘了這些特殊的經驗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又或者說是不是當下的自己最想要的?

其實要「找到」自己或「了解」自己,並不是只要旅行了就可以找到的東西,只是似乎現在越來越多人以為出去「旅行」成了唯一解?而也因此一些因為現實壓力而無法出去旅行的人感到某種特殊的恐慌,而這種恐慌卻意外地似乎和「因為無法考上好大學就會找不到好工作」的這種想像相似了。

我以為旅行是應該能夠讓生命裡的選擇更開闊了,怎麼反而成了另一種無形的壓力,走得更狹窄了?

「我發現很多旅行很久的人,到最後卻迷失在追求那些特殊的經驗裡了。」

真正的特別,是在當下有足夠的勇氣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算只是想和自己在乎的親人或好友吃頓飯,即便是這麼小的事情,我想如此也就足夠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的人了。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