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注意過醫院的變化嗎?從3D列印到手術方式,新技術持續在醫院中演進!

2018-11-27 11:50

? 人氣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不乏前往醫院看診的機會,不過你有留意過醫院有哪些新的變化嗎?(圖 / MIKIYoshihito@flickr)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不乏前往醫院看診的機會,不過你有留意過醫院有哪些新的變化嗎?(圖 / MIKIYoshihito@flickr)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不乏前往醫院看診的機會,不過你有留意過醫院有哪些新的變化嗎?從臨床接觸到的物件,到手術室以及手術過程本身,實際上醫院都不斷在演進與改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奇美醫院為例,在今年度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便即將展出3D列印輔具、複雜性心導管手術及複合式手術房…等成果,讓民眾看見一間醫院如何在不同面向上同步應用新科技。

【昨日科幻今日日常】: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專題

3D輔具解決臨床困難  團隊囊括不同領域人才

3D列印的照護輔具,是本次奇美醫院展出的一大重點,奇美醫院教師培育中心郭進榮主任分享,由於3D列印在軟硬體上都十分成熟,奇美醫院與南台科技大學生醫所也有合作,各方面條件都十分適合發展3D列印,因此奇美醫院將臨床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利用3D列印來解決。

舉例而言,在一般病房照護的過程中,有時會使用氧氣面罩,但傳統的面罩容易造成鼻子、臉頰附近有壓傷的可能性,因此奇美醫院利用3D列印技術把矽膠應用在口罩設計上,來減少臉部壓傷的狀況。

除此之外,長照居家護理人員在居家訪問時,有時會攜帶一些針盒,針盒之中的針有時會晃動或掉出,造成針扎的危險,而針盒大多也是塑膠製的不太環保。奇美的3D列印團隊設計了聚乳酸材質的針盒,在大自然中長期可以自然分解,針盒的底部有磁鐵,讓針被穩定吸著不會掉出來,既兼顧安全性也顧及環保。

多功能行動輔具手杖也是奇美醫院的一大特色發明,郭進榮主任解釋,由於長者在老化的過程中,手部也可能會有一些變形的狀況,因此這款手杖可以根據手型掃描後來列印出手把,產出適合使用者手型的手杖;除此之外,手杖上也設計有紅外線光點,讓遠方的人可以看見有長者在移動,手杖的結構也強化長者從坐姿起身所需要的支撐力,是非常貼近長者行動的輔具。

郭進榮主任分享,在團隊之中包含了護理、藥師、復健…等,各種不同性質的醫護人員都在其中,大家共同把執行業務過程中會遭遇的問題提出來,設計相對應的工具,團隊之中也有一些美工的人才協助處理。生醫人才也是團隊成員的重點,透過和南台科技大學電機系生醫所的研究,讓團隊對於生醫方面也有相當高的掌握度。

手術方式進化  心導管手術大幅降低併發症

在過去,冠狀動脈阻塞的狀況,時常運用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手術來處理,這樣的手術仰賴心導管攝影來了解血管內部的狀況;然而心導管攝影是把 2.5~4 mm血管直徑的冠狀動脈放大為 3~5 倍的二維(2D)平面影像,不足以反映血管全貌,因此手術過程依舊有無法掌控的死角。除此之外,「複雜性」心導管介入手術又比一般心導管手術更加複雜,擁有更高的死亡率及併發症。

柳營奇美醫院心血管中心顧博明主任分享,由於柳營奇美醫院附近地區的人口老化指數高於全國平均,因此就醫病人年齡較高、冠狀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較高,因此院方也引進許多新設備來讓民眾有更好的醫療品質。

心血管中心所引入的「血管內影像系統」,是在手術中合併使用血管內超音波(IVUS)或光學斷層掃描(OCT),比起一般心導管攝影所能提供的2~3倍畫面,血管內超音波能將影像放大 10~15 倍,光學斷層掃描則能放大100~150倍,讓手術進行的成效高好、併發症更小。

複合式開刀房  幫助醫師靈活調整手術策略

隨著影像技術日漸先進,「複合式開刀房」的概念也開始付諸實行:將先進的檢查設備配置在開刀房之中,讓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可以同時掌握病患體內狀況。過往,如果在手術過程中需要進行影像檢查,必須要將病人在開刀房與影像檢查單位之間移動,這樣的過程會帶來感染的風險,也拉長了手術的時間。

在複合式開刀房的配置下,手術中的患者不必進行轉移也能進行檢查,對醫師而言也更能了解即時的狀態。奇美醫院區錦豪醫師分享,在複合式開刀房中所得到的影像不單是2D影像,透過數位編碼可以產出3D的畫面,更方便醫師在手術進行的過程中去了解病患體內結構或調整手術策略。

多種革新同步展出  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亮相

在本次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奇美醫院將會同步展出多種不同領域的醫療新科技,而在輔具、手術方式、手術房設計…..等領域中,亦有其他各大醫療院所將同步展示最新突破,讓民眾一次認識各間醫療院所的技術突破以及特色服務。

【立即購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

(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特別企劃製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鈞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