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了逃避換工作,真正重要的是......

2019-01-09 14:15

? 人氣

編按:通常什麼狀況會讓你想換工作?而讓你下定決心換工作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曾說,員工離職基本上就是這兩個理由:錢沒給到位,或者是心委屈了。但人心永遠事難以滿足的,薪水當然越多越好、怎樣的壓力是適當的、怎樣叫做令人委屈,這些臨界點通常也會隨著工作經驗越來越多,而有所改變。

那麼,當對於這些事情的不滿指數到達臨界點,你會換工作嗎?又或者你會怎麼處理呢?

大部分的人換工作不外乎幾個理由:工作薪水太低、覺得工作壓力大、工作內容和興趣不相關、在工作中得不到成長的機會。但遇到這些問題時,轉職真的是唯一解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工作中尋找挑戰,舒適圈待不住

28歲的伯源原本在遊戲公司上班,已經很熟悉工作的他覺得,現階段的工作內容都可以輕鬆面對,那個環境對他而言已經成了「舒適圈」,不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因此他一直希望爭取到國外工作的機會,嘗試新的挑戰。最後因為公司沒有這樣的機會,讓他決定另闢戰場,雖然對泰文一竅不通,但他還是選擇一個外派泰國的工作,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戰。

跳出舒適圈是很多年輕的工作者們為了磨練自己所作的選擇。有些工作的確就是需要一個執行者、而且任務的重複性也高。不過,在原本的職位上找不到成就感,其實也未必要轉職。如果公司的環境、文化你很喜歡,福利或待遇也不錯,或許可以先考慮「內部轉調」,也許公司有其他的位置能夠提供你想要的挑戰。而內部轉調也是有「眉角」的,有兩項要點要特別注意:

(1)找對事:
為了找到下一個不僅可以磨練自己,又感興趣的工作,平時就盡量和不同部門的同事多多交流、了解大家的工作內容和狀況。

(2)做好人:
建議最好主動跟所屬主管溝通,因主管不僅比較了解各部門的分工與任務,且透過所屬主管幫忙,也可避免程序上的瑕疵(如私下跟人資或轉調部門主管反應,造成所屬主管最後一個得知所產生心理上的不舒服)。

多嘗試才能找到相對優勢

BenQ亞太區前總經理李惇弘則分享,找到自己相對優勢的部分,更有機會作出好的表現,就有掌握選擇、改變的權利。他高中時期就讀升學班,在讀書的過程中,他發覺比起醫學,自己更喜歡工科的項目,所以大學改念機械。但在大學時廣泛旁聽其他課程、暑假也到校外實習,他又發現比起研究機械,對管理更感興趣、也很得心應手,於是研究所改念企業管理。從多方的接觸和嘗試,他漸漸摸索出自己的優勢和方向。

開始工作後,他有機會選擇當紅的顯示器部門或草創的投影機部門。雖然當紅的顯示器部門前景看好,但編制大、競爭者眾,他覺得在人數較少的草創部門更有機會好好發揮、有好的表現也容易被看見,所以選擇投影機部門。於是他從職員做起,將本分做好,不僅如他所願的接觸到產銷協調、和其他廠商交流等多種職務,他還把投影機業務經營到台灣市佔率的前三名。

有了好的工作表現,李惇弘自己請調其他部門,努力熟悉各種不同的業務、加強自己的能力;後來才能獲得派駐國外擔任歐洲區總經理的機會,往更有難度的職務挑戰。如今,他已經當上亞太區的總經理。

雖然15年都待在同一間公司,但李惇弘透過不同部門、外派的機會磨礪自己,一步步往目標邁進。

轉職是一種改變,但應該要思考「改變是為了什麼」

有很多人在工作遇到狀況時會想要換個環境;有些人有明確的目標,另外有些人則把轉職當作逃避壓力的方式。但其實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去哪裡都對現狀沒有幫助,只會掉入下一個惡性循環。

曾有新聞報導,一名25歲的餐飲科畢業學生,已經換過32份工作,他不是不想找穩定的工作,而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只有很小部分的人可以在剛開始工作就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大多數的人都需要給自己一些時間適應、嘗試工作內容。就算對工作的興趣不大,也很可能因為熟悉工作,漸漸知道自己擅長的、想要的是什麼。另外,在工作中學到的東西、認識的人脈,或許當下不覺得能有什麼幫助,但都會成為個人經驗的累積,在將來的某一天派上用場。

我們必須要認知到的是,改變並不是一種逃避,接受挑戰才能夠真正發現問題,也才有機會進一步解決問題。

只有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改變,才能真的改變。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喜歡這篇文章嗎?

郭丹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