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肯跟正宮分手的男人,還有女人死心踏地愛他?心理師用「餘光效應」解析這種心態

2018-12-19 12:03

? 人氣

【和情緒對話】

我不想對自己誠實。

那麼,我就可以假裝沒聽見你說的那些話,

沒看見你做的那些事。

假裝你還活在,我想要你成為的那個樣子。

我為什麼要對自己誠實?

如果誠實會讓我失去你。

不誠實會讓你留下嗎?

在愛情裡,我們到該不該誠實。(圖/取自pakutaso)
在愛情裡,我們到該不該誠實。(圖/取自pakutaso)

三十歲的女人,愛上了好姊妹的男朋友。一切都是好姊妹的錯,誰叫她要遠赴國外,讓男友一人在台灣飽受孤單之苦。原本女人和好姊妹的男友並沒有來電,但因為某個專案上的合作,他們開始有大量的相處時間,就這樣順理成章,兩人逐漸發生越來越深刻的感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他說,他很不想承認他愛我,但是他確實愛上我了。我知道。」女人說。

「這樣不是很好嗎?這不就是你要的嗎?」我回答她。

「嗯……可是,她就要從國外回來了。」她說。

好姊妹學成歸國的時間,眼看就要到了。女人和男人的相處也顯得越來越緊張,男人的脾氣變得很容易焦躁,女人則是更容易流眼淚了。一張雙人床上躺著三個人,只有不知道的那人是幸福的,其餘兩人都因為空間太過擁擠,而感到痛苦不堪。

女人開始期待男人做選擇。他到底是她的男友?還是另個她的?

我聽女人這麼說,心裡暗自替她感到不妙。一個人不容易做出抉擇,通常是對舊情人還有所留戀,這便是「有了新人,忘了舊人」的反面道理:如果一個人總是惦記舊人,不就表示新人在他心裡也不過爾爾?新戀情的力道,並沒有大到能夠消滅對舊人的感情。然而,像這樣的大道理,我通常不太在這種時候對當事人說。如果當事人沒有自己去體驗那個過程,別人說什麼,都是枉然。我問女人,先不管其他人,她自己心裡對這個男人的想法是什麼呢?

她猶豫了許久,告訴我,當然是想要跟他在一起。

「那就去吧。」我沒有勸她回頭。因為我知道她心裡仍有餘光,微弱地照著他們充滿希望的前程。

寧願懷抱希望,也不願面對親密關係中不完美的現實

寧願在愛裡懷抱渺小的希望,也不願直視關係中的不美滿。(圖/取自pakutaso)
寧願在愛裡懷抱渺小的希望,也不願直視關係中的不美滿。(圖/取自pakutaso)

然而,越走進情感核心,她越能體會自己內心存在著不僅於此的渴望。兩人的相處逐漸因為「選擇的困難」,而有了更多摩擦,每次談到這個問題,兩人就會忍不住大吵。女人很想放手祝福他們,但怎麼都無法說服自己,放下對男人的愛。終於,她問了男人一個卡在她心裡最深的問題:「如果你回到她身邊,是因為道德上的考量嗎?」

同樣的問題,她不只問他,也問了我。

我回答女人,這句話問得並不完整,事實上她真正想問的是:「如果你回到她身邊,是因為道德的考量?還是因為愛?」

當我這麼說,她的身子開始發抖,克制眼淚不要掉下來。我告訴她,我認為這個問題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他是因為道德而回去,你只是感覺上比較良好,但心裡對你們的感情仍會抱著餘光,期待有一天他們會分手,而你們還會重新開始。如果他是因為愛而回到她身邊,你則會陷入不甘心,可能會覺得他玩弄了你的感情,然後否定了你們這段時間以來的相處。這兩種結果,都可能讓你沒辦法超越這段感情,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她臉上露出慘敗的微笑,說:「為了這段感情,我已經變得不像原來的我了。

但又何嘗不是認識了另一面的自己呢?

這天,她沒有和男人再聯絡。她打開久違的公事檔案,整理自己為了感情荒廢多時的工作,當心力有了一點轉移,她覺得自己不致於像先前那樣,痛苦得喘不過氣來。幾天過後,她工作更加上手,偶爾看到沒有響起的電話,發現男人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來電頻繁,她的心隱隱作痛,忽然發覺,原來兩人不是不能回到這樣的距離。

兩週後,她到男人家裡取回自己的私人物品,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福你們。」

她沒有寫「祝你們幸福」,因為這不是真心話。男人緊緊地擁抱了她,她哭了,知道這是分手的擁抱。

好姊妹回國之後,什麼事情都不知道,繼續幸福地窩在情人懷裡,露出甜美的笑容。他看她的眼神依然複雜,但她開始躲著他們,她說:「因為我沒有準備好要面對。」

我問她,「祝福你們」那張紙條,對她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她說,是一個被甩掉的女人,最後的報復。因為她在他心裡留下了最美的樣子。

她把那段感情的餘光,轉移到工作上,成了職場上的女強人。至今,單身。

【餘光效應】

寧願懷抱希望,來證明自己不會失去,也不願面對現實,從親密關係中找回自我的掌控力。

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說,當我們還是個小嬰兒時,面對內心焦慮,就已經懂得啟動幻想機制。比方說,因媽媽不在身邊而感到焦慮的小嬰兒,吸著自己的拇指,抱著心愛的貼身小熊,藉由這些過渡性的物品,假裝媽媽還在,沒有離開。

「餘光效應」延續著克萊恩的概念,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成年人身上,也可以觀察到類似的自我安慰狀態:一段關係明明已經逐漸崩解,我們卻幻想這些毀壞有一天可能會自動回復原狀,彷彿只要懷抱這樣的希望,就不用面對親密關係中不完美的現實,降低可能分離的焦慮。久而久之,卻可能讓人失去檢核現實的能力。

作者介紹|許皓宜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從2005年開始接觸精神分析理論,卻每年都對精神分析有不同的領悟。《情緒寄生》讓她回到一個心理學家「我」的視角,透過他人與自身的故事,更多的自我揭露,引導讀者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流《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原標題:餘光效應──希望仍在,所以情難了)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