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Amazon、Apple...這些大型企業如何合法偷走天文數字的稅金?

2015-09-04 17:32

? 人氣

真相是什麼 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為避免落入失焦(而無用)的謾罵之中,我們首先必須驅散圍繞在避稅天堂四周的迷霧、直指問題核心,要達到此目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避稅天堂的始作俑者──瑞士的歷史,如此一來也將為我們帶來三大發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士聯邦是全球最古老的財富管理平台(如今也依然是最大的),藉由對瑞士的研究,我們將揭開許多由日內瓦發明、進而散播到全世界的財富隱匿機制究竟是如何運作。其次,追蹤瑞士的歷史,可見證銀行家如何運用創造力捍衛銀行保密原則的蛛絲馬跡。最後,不可諱言的,瑞士也是迄今相關資料最齊全的避稅天堂國度。利用這些空前完整的資料,本章將描繪從二十世紀初到今日,被暗藏在瑞士的財富總額,究竟如何累積演變。

避稅天堂的誕生

KosalaBandara.jpg
對旅人而言,瑞士的美景是天堂;對富人而言,也是避稅天堂。(圖/Kosala Bandara@flickr)

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傳奇歷史,始於1920年代,當時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全球主要國家都開始對富豪們課徵重稅。而十九世紀期間,歐洲各大豪門家族幾乎都能在完全不用繳稅、或只繳納少許稅金的狀況下,累積巨額財富。以法國為例,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假設100法郎的紅利,稅後仍能拿到96法郎。然而到了1920年,全球情勢丕變:公共負債巨幅擴大;各國都承諾慷慨賠償被戰爭波及的受難者,還要支付退伍軍人的退休俸。

1920年時,所得稅的邊際最高稅率達到50%,到了1924年,此一數字已經來到74%。於是,逃漏稅作為一項「產業」,已經有應運而生的良好環境,也終於在日內瓦、蘇黎世以及巴塞爾等地啟動,倚靠的正是這兩項有利的基礎。

作為避稅天堂,瑞士並非從零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瑞士已經擁有上軌道的金融產業,金融信貸機構之間的網絡也發展得不錯,瑞士各家銀行於二十世紀初進一步達成橫向聯盟(瑞士銀行家協會成立於1912年),如此一來,銀行界可以迫使聯邦政府接受支付高額的利率,從而獲取巨額利潤。

從1907年開始,瑞士國家銀行的成立,使得銀行界有了強而有力的後盾,在遭遇危機的時候可以向其融資,使得銀行體系的整體穩定性獲得保障。另一個關鍵是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列強確認保障瑞士的永久中立,使得瑞士得以倖免於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也沒有遭受到戰爭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巨變。

逃漏稅產業之所以能夠誕生,也得利於財富型態的改變。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在所有工業國家,各種動產構成的財富,已經取代了以土地為主的財產型態。1920年,金字塔頂端的富豪,其財產主要都是金融資產,包括股票、政府或者大型私人企業發行的債券等,這些金融資產的所有權狀,看起來就像比較大張的鈔票。當時的所有權狀還有一項特性與鈔票類似:這些權狀都是不具名的,持有者就是所有人,只要拿在手上,就是合法的資產所有人,不需要在任何公家機關登錄。不過,比一般鈔票更好用之處在於,單張股票或債券的現金市值可能達到天文數字。換句話說,任何人都有可能持有巨額財富卻默默無名,政府也無從得知。

早期富人將所有權狀藏在家中隱密的地方,仍有可能遭小偷闖空門,於是紛紛尋求安全存放的所在,為滿足此項需求,歐洲各家銀行從十九世紀中葉就開啟了一項新業務:財富管理。基本的服務僅止於保險櫃的出租,讓儲戶將股票債券安全地存放起來。而後,銀行也開始代為收取紅利及利息,這些服務原本只提供給最富有的一群客戶,然而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已經開放給所有的「小資本家」,瑞士銀行當然也投入了此一市場。不過,請特別注意,他們提供了一項額外的服務:逃漏稅的可能。將金融資產託付給銀行的儲戶,可以在完全不會被發現的狀況下,不申報他們所得到的紅利與利息,因為瑞士銀行不會將任何相關資訊透漏給其他國家。

逃漏稅是怎麼個逃法?

FuFuWolf.jpg
避稅方式千百種,錢依然回到富人手中。(圖/FuFu Wolf@flickr)

二十世紀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將大筆財富帶到國外非常簡單,因為當時多數的資產權狀都是不具名的,只要帶在身邊就可以。如今已經不能這樣做,因為所有資產權狀都已經數位化,幾乎只需數位檔案,無需紙本。因此,若要將自己的錢財存放到安全的地方,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將現鈔一箱箱搬運走,但風險之大可想而知,所以,第二種方法──匯款,才是多數人採用的方式。

舉例來說,假設巴黎的莫里斯先生,是一家擁有八百多位員工、莫里斯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兼唯一股東,他若想將1,000萬歐元匯到瑞士,只需要進行三個步驟:首先,他可以在美國德拉瓦州設立一間空殼公司,當地的控管機制非常寬鬆,再以該空殼公司的名義在日內瓦某間銀行開戶,這些程序只需要花費幾個小時就能辦到。最後再以莫里斯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義,向設在德拉瓦州的空殼公司購買一些服務(例如支付顧問費用)作假交易,付款時再把錢匯到瑞士的帳戶中即可。

表面上一切合法,也不太可能被銀行防治洗錢的機制查到,因為全球的企業每天都在進行好幾百萬項匯款動作,不管是匯往瑞士或是其他境外金融中心,當下根本無法區別哪些是合法的(例如實際付給出口商的貨款),哪些又是不合法的(逃漏稅的金流)。如此一來,莫里斯先生便可一舉兩得。其一,假裝支付的顧問費用,讓莫里斯股份有限公司的稅前盈餘縮小,該公司必須繳交給法國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當然變少。其次,該筆匯出的金額來到瑞士後,可以藉由國際金融市場進行投資,因而產生的一切獲利,因為銀行保密原則,法國稅捐單位完全無法查知。莫里斯先生只要在申報個人所得稅的時候,選擇不申報此筆資金的相關利息與紅利,就能少繳所得稅。

假如莫里斯先生有天想動用秘密帳戶中的金額,假設原本的1,000萬本金已經獲利成長為1,500萬歐元,他有兩種方法可用。動支金額較小時,他可以用信用卡提取現金,但若是大筆的金額,就要用更巧妙的方法。這時最常見的手法被稱為「倫巴德融通」,內容如下:莫里斯先生先向瑞士銀行的法國子公司申辦貸款,貸款以存放在日內瓦的金額做為擔保品。如此一來,該筆金額可以繼續留在瑞士銀行帳戶中當作投資股票債券的工具,也可以在法國境內用來消費,例如在蔚藍海岸買別墅,或者買一幅名畫等。結論:法國稅捐單位的課稅基準至少少了700萬歐元,莫里斯先生則讓1,500萬歐元暗渡陳倉回到手中。

本文經授權選摘自寫樂文化《富稅時代:為何課不到他們的稅?揭露藏匿192兆的避稅天堂,21世紀貧富與權力分配之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