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蕙裡的常玉─《一個人的收藏》選摘(1)

2015-09-15 05:20

? 人氣

作者曾經送給江蕙一張常玉的限量海報。(取財江蕙臉書粉絲頁)

作者曾經送給江蕙一張常玉的限量海報。(取財江蕙臉書粉絲頁)

我幾乎快要忘記了一件事,若不是那天某位畫廊的負責人與朋友介紹我時提起了這件事,我幾乎都不再想起過。當他跟一位來自內地年輕藏家說起我曾把常玉的畫作照片放入江蕙專輯裡的塵封往事,我才又想起:是的,我曾幹過這件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我在收藏藝術近十年後的一次把工作與愛好的小小跨越,沒有任何利益驅使,只是一次有感而發的行為。最近江蕙因為做了人生最後一輪演唱會的決定後,始料未及的造成萬人空巷爭相搶票,進而演變成幾乎脫序的社會事件。恰好我在台北目睹整個過程,看著媒體藉機作文大肆宣揚,更刺激了群眾的焦急而產生一些過激脫序的行為。整個台灣陷入了新聞媒體找梗、人群集體杯弓蛇影的演出,沸沸騰騰的循環衍生。我猜想那些天的江蕙應該只能安靜的在家裡焦急著,以她的性格除了督促身邊的工作人員以外,面對這樣的台灣特色也別無方法。選擇沉默以對,這就是江蕙性格一部分,這也是屬於一個時代台灣人特有的一種性情。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把常玉和江蕙放在一起聯想?可能跟我一直以來喜歡透過閱讀,然後自娛自樂的對照歷史、把讀來的資訊與自己對藝術品的感受做延伸聯想有關係吧!江蕙向來都唱著閩南語歌曲,足足半個世紀已然成了傳奇。檢閱台灣閩南語歌曲的歷史與過程,除了因為時代變遷音樂人原創的部分以外,早年曾經有為數不少的日本演歌翻唱曲,因此閩南語歌一直未放在文化現象中的主流上,如今真把閩南語歌唱成了跨越族群、共識成一個時代的印象,連國語歌都望塵莫及。從文化角度看歷史,其實有前例:好好的藝術家透過文化上的個人才華而成日後人們對一個時代記憶的方式。我重讀蘇利文教授著作《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中所提的美術歷史演進,當年華人南方藝術家受到西方印象派影響,有許多西化的變革,其實都來自於日本的觀點再轉換,若真把那個時代的華人繪畫,放在同一平台上去檢驗,在那用西方已成型的概念,間接模仿造句的藝術家大有人在,就如同今日一些當代藝術局面,然而並不全然如此,少數能精準利用當時西方藝術上的言彙,並且不故作東方的情調姿態,於是留下了不朽創作的華人藝術家,常玉應該是第一人了。而在華語流行樂裡面江蕙演藝成就也有著相近的特質。在她所演唱中的閩南語歌曲中,即使有許多是屬於上個世代老歌或是來自他國文化的東洋演歌翻唱曲,可是江蕙都能自自然然變成屬於她自己的音樂,這絕對與一個人的生命本質有關係吧。

常玉畫作曾經是江蕙專輯封面的元素。
常玉畫作曾經是江蕙專輯封面的元素。

在藝術道路上,有的時候過度固執與堅持會讓自己故步自封,然而客觀自制下的堅持卻有可能讓自己走出自己的路,常玉是如此、江蕙在音樂上也是如此,這是我對這兩人最相似之處的感想。其實他們都是有缺點、有脾氣的平凡人,看過許多對於常玉的描述:傲慢、自由、不拘。而在他的畫作裡,卻看得到那還有細微、謹慎的靈魂,這一點是我所知道的江蕙異曲同工,她生活單調規矩,縱然功成名就,內心仍深守微言慎行的惶恐,只要面對演唱時,都把唱一首歌當成一次新的創作,嚴肅以待。我還記得二十年前第一次與江蕙合作時,確實讓我苦惱了好長一陣子,除了知道她的性格並非表面的瀟灑以外,另外我從來沒做過閩南語歌曲也是一大主因。還好,我少年成長在台南,南台灣還是或多或少有些熟悉。在那個年代的氣氛、成長過程裡,透過回想與閱讀資料的對照,我也慢慢理解並分析已成型的閩南語歌曲文化,有時哪些是屬於原創,有哪些是屬於歷史原因,和從東洋來的審美;也常思考日本演歌為什麼那麼合適貼近閩南語歌曲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