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只工作80小時不夠!亞馬遜Amazon - 上班族的血汗地獄

2015-08-18 16:11

? 人氣

一週工作多久叫做超時?50小時?60小時?在亞馬遜,很可能一週工作80小時都不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When you’re not able to give your absolute all, 80 hours a week, they see it as a major weakness,” she said.

《紐約時報》兩天前刊出了一篇由 Jodi Kantor 與 David Streitfeld 兩位記者耗時半年、長達 5,200 字的調查報導 〈 Inside Amazon: Wrestling Big Ideas in a Bruising Workplace 〉,引發非常廣泛的討論,不僅文章本身在兩天內湧進超過 3,700 篇留言,一些活躍於矽谷科技圈的人士、媒體、亞馬遜員工,甚至亞馬遜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也連忙寫信告訴員工:「我不認得這個(《紐約時報》寫的)亞馬遜,希望你們也不認得。(I don’t recognize this Amazon and I very much hope you don’t, either)」(文末附上貝佐斯的備忘錄。)

高壓工作環境

Nearly every person I worked with, I saw cry at their desk.”

「幾乎每個同事我都見過他們在辦公桌前哭泣。」

Bo Olson, worked in books marketing

「你走出會議室的同時,會看到有成年人正用手捂著臉。(You walk out of a conference room and you’ll see a grown man covering his face)」

《紐約時報》指出,他們採訪了超過 100 位亞馬遜現職或是離職員工,層級涵蓋領導團隊成員、高層、行銷人員、工程師到零售專員,負責人資、零售、物流、Kindle 專案和前一陣子發表的手機。

文章指出,在亞馬遜,員工被鼓勵在會議上將同事的點子「撕開(tear apart)」、開又長又晚的會議;還有內部的專線電話,讓員工可以秘密回報同事們的表現。

根據亞馬遜的發言人 Craig Berman 所說,這個系統接收到的大多是「正面訊息」,然而《紐約時報》指員工們表示這項機制經常被用來內鬥——系統甚至會提供諸如「我對於他的缺乏彈性、公開抱怨小事的行為感到擔心」這樣的範例。有些人認為這很不公平,由於系統的匿名性,很難對那些指控做出回應。(儘管主管會知道是誰回報的,但被指控的人通常都不會被告知是誰在「告狀」)

你給了全部,卻還是不夠

一位 Kindle 團隊的成員 Molly Jay 告訴《紐約時報》,多年來她的工作考績都很好(high ratings),然而當她開始為了往返照顧得了癌症的父親,不再於夜晚和週末工作,整個情勢就變了,她被主管告知自己「是個問題」,因此為了照顧父親,她只好選擇離開(沒有離職金)。

“When you’re not able to give your absolute all, 80 hours a week, they see it as a major weakness,” she said.

「當你不再能每週工作 80 小時,他們會覺得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她說。

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有的員工為了養病而降低加班時數,最後也是被迫離職。

2006–2010 年間曾在亞馬遜參與第一代 Kindle 開發、《下一波數位化浪潮》一書的作者 Jason Merkoski 這樣說:

“The joke in the office was that when it came to work/life balance, work came first, life came second, and trying to find the balance came last.”

辦公室有個笑話:當我們談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時,會把「工作」擺第一,「生活」擺第二,並且試著找到排在最後的「平衡」。

適者生存——刻意的達爾文主義

在亞馬遜,如果連白領員工都得面臨殘酷的工作環境,那何況是在倉庫的員工呢?2011 年亞馬遜在賓州的倉庫,就曾傳出寧可在超過華氏 100 度高溫的環境下,讓救護車在門口等著(將昏倒的員工送醫),也不願讓員工停止作業,直到被當地報紙揭發之後才在倉庫安裝空調。

一些 40 多歲的人在訪談中向《紐約時報》透露,他們相信亞馬遜會願意雇用 30 多歲、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到工作中的人來取代自己,而同樣地,30 多歲的員工說亞馬遜肯定會雇用可以比他們工作更久的二十幾歲年輕人,有一名二十五歲、有兩個小孩的受訪者向《紐約時報》表示,他好奇亞馬遜會不會找大學生來代替他們。

儘管亞馬遜認為外界對其高離職率的印象是受到誤導,但根據薪資分析公司 PayScale 的資料,員工為亞馬遜效力的時間,中位數只有一年,是財星五百大公司裡面最短的。

透過《紐約時報》的報導,我們不難想像亞馬遜是個很容易讓人覺得自己「燃燒完了」的公司,就像一名亞馬遜老兵,現在任職於 Facebook 的 Nimrod Hoofien 在幾個月前所說的:

I've been deeply involved in engineers recruiting for a long time and the pattern of burn and churn at Amazon, resulting...

Posted by Nimrod Hoofien on 2015年4月16日

《紐約時報》引用亞馬遜前人資高層 Robin Andrulevich ——她曾協助起草內部〈領導原則〉——的話,她說這就是「刻意的達爾文主義(purposeful Darwinism)」。

《萬物商店》作者 Brad Stone:好文! 

2013 年,Brad Stone 寫了《萬物商店(The Everything Store)》講述貝佐斯和他所創辦的亞馬遜,當時就引發了貝佐斯的太太 MacKenzie Bezos 發表僅一顆星的書評,然而那本書在亞馬遜的評價卻是高達 4.4 顆星(超過八百人評價)。這樣說吧,假如讀者在閱讀《萬物商店》前不認識貝佐斯和亞馬遜,那麼讀完那本書之後,恐怕印象不會太好。

矽谷科技圈的回應:有那麼嚴重嗎?

《紐約時報》文章刊登後,自然引發一群活躍於矽谷的人士作出評論,科技網站 Recode 就做了簡單的整理,1例如 Twitter 前執行長 Dick Costolo 就說該文缺乏脈絡,並且用誇張的方式來描述這件事。

而網景共同創辦人、知名創投 A16Z 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則回應《紐約時報》說:well,有鑒於已經有那麼多工作環境是設計給那些表現不佳的人「自我感覺良好」的⋯⋯亞馬遜的看起來還好啦。

 前 Twitter、Facebook 員工,現在任職創投 Grey Lock 的 Josh Elman 則稱《紐約時報》的文章抨擊的似乎是一家「從各方面來說充滿成功和創新公司的文化」。

前微軟高層、有 Windows 8 之父稱號的 Steven Sinofsky 則稱《紐約時報》文章讀起來就像那些你舉得出來的、為每一家公司分析成功/失敗原因的文章。 

《Google 會怎麼做?》的作者 Jeff Jarvis 還開了一個小玩笑: 

他認為《紐約時報》的文章缺乏脈絡,他問:所有公司的上班環境都像 Google 那樣嗎?——當然不是。Jeff Jarvis 認為《紐約時報》的文章欠缺平衡。

當然,並不是所有矽谷的人都覺得《紐約時報》對亞馬遜的描述是錯的,也有一些科技人認為同樣是完成了不起的工作,不見得要採取亞馬遜那樣激烈的方法。

現任員工駁斥報導

Jodi Kantor 與 David Streitfeld 的報導刊出後,在網路上引發強烈的迴響,以致於有現任亞馬遜工程主管 Nick Ciubotariu––他在亞馬遜工作了 17 個多月——顧不得先諮詢公司的公關部門,便在 LinkedIn 上發表了長篇文章 〈 An Amazonian’s response to “Inside Amazon: Wrestling Big Ideas in a Bruising Workplace” 〉對《紐約時報》的報導提出反駁,他幾乎是逐句、逐段地回覆。Nick Ciubotariu 的大意是:或許以前亞馬遜真的是這樣吧,他不清楚,但現在的亞馬遜其工作環境和文化絕非《紐約時報》所報導的那樣。

《紐約時報》還會有更多的報導嗎?

其實,2012 年《紐約時報》就曾以「The iEconomy」為主題,採系列報導(八篇)形式大篇幅報導蘋果和代工廠員工的工作環境、工作情形,後來那一系列的報導獲得了 2013 年普立茲獎,而掀起這次亞馬遜工作環境風暴的《紐約時報》文章作者之一 David Streitfeld 就是當年報導的團隊成員。

因此,未來如果還有更多關於亞馬遜工作環境的系列報導,我們也不必太意外。

貝佐斯回應:我不認得《紐約時報》寫的亞馬遜

而亞馬遜的創辦人兼執行長貝佐斯,自然也做出了回應,他寄給所有員工一份備忘錄,告知員工《紐約時報》寫了這樣的一篇文章(還附上連結)——他建議大家審慎地閱讀,但同時也讀一下 LinkedIn 那篇員工的回應。(同樣附上連結)

除了呼應大家要反映(可以直接寄到貝佐斯的信箱)周遭生病或是生活有變故的同事遭到粗暴對待的情事,貝佐斯認為《紐約時報》將亞馬遜報導成沒有靈魂、反烏托邦的公司,這已經比報導軼聞還誇張了,他還說就連自己都會想離開文中所描述的那種公司,而且他不認為採行那種方法的公司可以在競爭激烈的科技產業活下去。

只是,貝佐斯稱自己不認得《紐約時報》文中所寫的亞馬遜,但不知道這些離職的亞馬遜員工是否也會覺得「這不是我所認識的、那位講出『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的貝佐斯」呢?

亞馬遜創造了新型態的職涯選擇?

“But just as Jeff Bezos was able to see the future of e-commerce before anyone else, she added, he was able to envision a new kind of workplace: fluid but tough, with employees staying only a short time and employers demanding the maximum.”

不過,撇開事實對錯與否,《紐約時報》文中提到一段亞馬遜前員工 Liz Pearce 所說的話,她認為如同貝佐斯能夠搶在大家之前洞悉電子商務的未來,說不定他也能率先對新型態的工作環境做出想像:一個嚴苛、流動率高的工作環境,員工只待一段時間,而雇主會要求你付出全部。

《紐約時報》也從 3,700 則留言中選出了近百則,(我看見的)第一則寫道:

Work is not daycare for adults. This country was not built on 40 hour work weeks and treating the office like a social club.

工作可不是成人托兒所。這個國家可不是建立在每週 40 小時、把工作場所當作社交俱樂部之上。

Our nation’s Silicon Valley culture isn’t perfect and can burn people out, but is also the reason we have Apple, Microsoft, and Google keeping us competitive.

我們國家的矽谷文化並不完美、會把人燃燒殆盡,但那同時也是為何我們擁有蘋果、微軟和 Google,讓我們們保持競爭力的原因。

各位,像《紐約時報》這樣描述亞馬遜的工作環境,您願意為之效力嗎?

貝佐斯備忘錄全文

Dear Amazonians,

If you haven’t already, I encourage you to give this (very long) New York Times article a careful read:

http://www.nytimes.com/2015/08/16/technology/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in-a-bruising-workplace.html

I also encourage you to read this very different take by a current Amazonia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amazonians-response-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nick-ciubotariu

Here's why I'm writing you. The NYT article prominently features anecdotes describing shockingly callous management practices, including people being treated without empathy while enduring family tragedies and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The article doesn't describe the Amazon I know or the caring Amazonians I work with every day. But if you know of any stories like those reported, I want you to escalate to HR. You can also email me directly at jeff@amazon.com. Even if it's rare or isolated, our tolerance for any such lack of empathy needs to be zero.

The article goes further than reporting isolated anecdotes. It claims that our intentional approach is to create a soulless, dystopian workplace where no fun is had and no laughter heard. Again, I don't recognize this Amazon and I very much hope you don't, either. More broadly, I don't think any company adopting the approach portrayed could survive, much less thrive, in today's highly competitive tech hiring market. The people we hire here are the best of the best. You are recruited every day by other world-class companies, and you can work anywhere you want.

I strongly believe that anyone working in a company that really is like the one described in the NYT would be crazy to stay. I know I would leave such a company.

But hopefully, you don't recognize the company described. Hopefully, you're having fun working with a bunch of brilliant teammates, helping invent the future, and laughing along the way.

Thank you,

Jeff

各位亞馬遜同事,

今天可能很多人都已經看到了紐約時報上刊登的關於我們的一篇長文章。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我建議大家讀一下。
http://www.nytimes.com/2015/08/16/technology/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in-a-bruising-workplace.html
同時,我也建議大家讀下這篇由亞馬遜現任員工自發撰寫的文章,角度頗為不同。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amazonians-response-inside-amazon-wrestling-big-ideas-nick-ciubotariu

這也是我給大家寫信的原因。紐約時報的文章列舉了一些關於亞馬遜的冷漠無情的管理故事,甚至是在員工遭遇家庭變故以及健康問題的時候也沒有得到任何同情。這篇文章所描述的亞馬遜並不是我認識的亞馬遜,也不是每天與我一起共事的充滿愛心同事的亞馬遜。如果你知曉任何如報導中的故事,我希望你們能第一時間向HR 反饋,你們也可以直接發郵件給我(jeff@amazon.com)。即使這是個例,我們也堅決不容許這種沒有同理心的行為。

這篇文章不止報導了這些個例。它聲稱我們在創造的是一個沒有生機、非理想化的工作場所,這裡沒有工作的樂趣、也毫無歡笑可言。我再次說明,我不認識這樣的亞馬遜,我也非常希望這也不是你們所認識的亞馬遜。從更為廣泛的角度來說,在當今競爭極其激烈的技術行業招聘市場,文章中描述的任何一家類似公司都不可能生存下去,更不要說繁榮發展。我們的員工都是行業中的精英。你們都是世界一流公司所青睞的人才。

我堅信,如果亞馬遜真的如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所說,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在此繼續工作,我也會離開這樣的公司。
當然,希望媒體所報導的這家公司並不是你眼中的亞馬遜。希望你正在與擁有著傑出才華的團隊一起享受著工作的樂趣、創造未來並樂享其中。

謝謝!
Jeff

(中文翻譯引用自虎嗅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