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影視已經跑輸人家,連車尾燈都看不到!內行人揭「唯一希望」,想贏回來就該靠它!

2018-11-16 13:0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HTC 副總經理李玲說,「VR作為一種新媒體,可能比當年電視、電影的改變還要大,VR具有沉浸式的體驗,在這個世界裡面沒有極限,任何可以想像得到的體驗,VR都做得出來。」平面的畫作透過VR,變得可以流動,加入了當代人類的想像,甚至還能發出聲音,「VR讓藝術品不再只是平面或是靜態。」

清明上河圖VR(圖/文化+提供)
清明上河圖VR(圖/文化+提供)

VR也能應用在新聞內容,TVBS與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合作,首度製作VR版的格陵蘭氣候變遷現況,觀眾戴上VR頭盔,就能進入虛擬的冰山場景,了解北極地區融冰的嚴重性。美國CNN也投身開發CNNVR,已經製作出50件可以360度觀看的新聞內容,劉思銘說,「過往觀看角度只有X、Y軸,現在多了Z軸」,不見得每件新聞都適合VR觀看,但若是戰爭、瀕臨絕種消失的事物,透過VR能讓人身歷其境。

VR近期也被運用在台灣劇場界,黑眼睛跨劇團11月底將推出沉浸式劇場《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故事背景以1945年到1987年為背景年份,選用《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一書做為靈感來源。觀眾會先看到真實的劇場演員演出,接著搭配劇情所需戴上VR頭盔,進入白色恐怖受難者被關的牢房,透過塵封60年的政治受難者遺書,感受當時受迫害的心境。

夜長夢多主視覺(圖/文化+提供)
夜長夢多主視覺(圖/文化+提供)
夜長夢多高一生場景(圖/文化+提供)
夜長夢多高一生場景(圖/文化+提供)

為了加速影視產業運用數位影像,文化部也委託台灣動畫公司「夢想動畫」建置「台灣高階數位模型平台」,第一階段已建構28個台灣場景,包括台北101、紅毛城、85大樓等,第二階段朝70、80個台灣場景邁進。透過3D數位建模,就能把已經消失的「菊元百貨」、「中華商場」風華再現。

「菊元百貨」如今已被漫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北城百畫帖」使用;而老台北人共同記憶的「中華商場」,也會運用在公視斥資新台幣1.5億元籌拍的電視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未來透過平台資源,製作成3D軟體及AR、VR互動軟體通用模式,讓台灣場景能大量被運用在影視創作中。

未來世界的兩極化

「快則5年、慢則10年,未來將會有巨大的變化」,劉思銘說,未來的世界將會很分裂,朝M型化發展,前端的科技發展速度會很快,另一端邁向人口老化的社會,極為傳統的事物仍會被保留,社會的兩極越來越明顯。」

劉思銘說,在VR的虛擬世界裡,反而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縮短很多歧視,「VR世界裡面呈現的可能是更真實的自己。」在VR的虛擬世界裡面,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另一個虛擬角色,假設真實社會的你是一個胖子,在虛擬世界你可以選擇用一個瘦子的形象存在,這反而可以消弭一般人用外表來評斷一個人的主觀想法,更可以透過溝通來表達最真實的自己。

用「虛擬」VR,表達「真實」自我。(圖/文化+提供)
用「虛擬」VR,表達「真實」自我。(圖/文化+提供)

如同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一級玩家》,玩家們在虛擬世界裡用另一個虛擬角色替代自己,但卻也能結交到一群知心好友,「在VR世界裡有一個我的替身或是你的替身,這個替身外表可能不符合我們真實的樣貌,但一定符合你的靈魂,以第二生命的方式在虛擬世界裡存活。」過去在網路世界裡早有這樣的交流,但劉思銘認為,「在VR世界裡面更真實。」

縱然新科技引領影視產業朝另一個時空維度發展,今年還是有堅持以35釐米膠卷拍《幸福城市》的導演何蔚庭,他刻意讓畫面沒那麼清晰、充滿顆粒。不管是VR的立體銳利影像,亦或者是朦朧的膠片,電影最終無非都是在造夢,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能讓人沈醉。

文/鄭景雯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文化+(原標題:【當期主題】VR浪潮 指引台灣電影新藍海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