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說「世界上比你悲慘的人還很多」來安慰人!心理師道出真理:痛苦是沒辦法比較的…

2018-11-18 10:30

? 人氣

如果你經常責備自己無能、痛恨自己為什麼被他人傷害,卻無法抵抗,請你一定要停止這種質疑與批判自己的行為。有錯的是那些傷害你的人,而不是因為被傷害而感到痛苦的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應該做的,是好好地心疼那個從小就被粗暴對待,沒有機會被教導如何自我保護的自己。

如果現在的你已經是一個生活、經濟皆獨立的成人,卻突然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不知道如何自我保護,不知道原來你有權利保護自己,所以想要長出保護自己的勇氣,請你一定要給自己一些改變與成長的時間。

改變所帶來的成效,或許不會來得太快,但啟動改變,卻永遠不嫌晚。

請記得:除非有你的允許,否則誰都沒有權力侵犯你。

(三)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痛苦無須比較

我們之所以停留在被傷害的關係,無法鼓起勇氣,做出改變的行動,有時候不是因為不敢行動,而是我們誤以為不需要行動。

「這世界上比我悲慘的人,還有很多吧?」這句話有時候是從別人口中聽到,有時候是我們用來提醒自己:「你是不是以為自己很悲慘?拜託,不要過度反應,不要因一時衝動而搞壞了關係。」因為自我懷疑,因為擔心失去關係,於是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疑惑,持續活在有害的互動模式裡。

的確,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從小就遭受身體或心靈上殘酷的虐待,過著不人道的悲慘生活。但我們為什麼要拿自己與他們做比較呢?如果我們認同痛苦可以這樣被比較,也等於認同我們的痛苦是可以由他人來界定,而不是接納自己主觀的真實感受。

有些孩子跌倒的時候,並不會立刻爬起來,而是先看看周圍是不是有人在看。如果有,那麼他可能會忍耐傷口的疼痛,走到沒人的地方,才讓眼淚掉下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們害怕別人會嘲笑或處罰我們的脆弱,所以孩子從小小年紀就學會戴上一張名為勇敢的面具,期待得到來自他人的鼓勵。

歷經長年的訓練,我們對於這種「戴面具」的能力變得爐火純青。我們擅長壓抑、忍耐、否認、退讓,卻也因此距離自己真實的情緒愈來愈遙遠,一再錯失自我療癒的機會。

假如你因為受傷而流血,難道還需要向父母、老師、朋友求證,得到他們的認同後,才能確認那的的確確是一個傷口,然後才可以去敷藥、包紮?沒有一個人生下來就應該被傷害,我們不需要拿別人的悲慘來說服自己繼續忍耐現況、否認自己受的傷。我們應該努力的是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健康、更安全。

痛苦是沒辦法比較的。一個人的痛苦,從來就不需要由別人來蓋章認定,也不應該被拿來互相做比較。

假使你正在閱讀這本書,也還待在痛苦的關係裡,你當然可以選擇再忍耐一陣子,也可以維持目前與父母的互動模式,但那或許是因為你正在醞釀改變的方法與勇氣,也或許是在找尋適當的機會開啟行動,但請不要用社會新聞裡那些慘不忍睹的家暴事件來欺騙自己:「其實我經歷的事情根本沒什麼,不要過度解讀自己的不舒服,就沒事了。」

「傷口大小」不是一種成績,不需要拿來與別人排名;「忍耐」不該是作為處理情緒的唯一能力,也不需要拿來與別人競爭。

請記得:如果連你都不尊重自己的感受,那還能期待誰來尊重你呢?

作者介紹|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出版《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

責任編輯/陳秉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