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掩埋場未來何去何從?外國政府做法超乎你的想像

2018-11-11 00:00

? 人氣

中國科技大學設計中心主任周天民,強調地景設計要從策展人思考做起。(圖/風傳媒攝)
中國科技大學設計中心主任周天民,強調地景設計要從策展人思考做起。(圖/風傳媒攝)

朋地岡垃圾掩埋場曾經是美國最大的垃圾掩埋場,垃圾填埋高度有40層樓高,在2013年關閉前,前後營運了53年。2017年透過由社區居民進行網路提案和票選,並找景觀建築師和專家共通規劃,最後達成共識決定將掩埋廠改建為公園,其中除了一般公園常見野餐區、步道和兒童遊樂區等設施外,還包含從山頂到山下的高空纜車和巨型溜滑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環境議題討論失焦 處理廢棄物問題從改變民眾刻板印象開始

楊樺表示,他是從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開始關注到環境傳播議題,他認為高爾影響了環境議題的傳播方式。他也引用美國已故衆議院議長歐尼爾(Tip O’Neil)的名言「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因此媒體在報導環境議題時多是聚焦在地方的人事物,民眾的感覺和反應變成媒體關注焦點,再加上地方政治力的影響,常常使得環境議題的討論失焦。

TVBS新聞台副總監楊樺,認為有「溫度」的情緒傳播,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圖/風傳媒攝)
TVBS新聞台副總監楊樺,認為有「溫度」的情緒傳播,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圖/風傳媒攝)

楊樺指出,民眾對於掩埋場想像就是被媒體框架的例子之一,因為媒體敘事和傳播方式的轉變,造成了社會對議題的「極化」,讓閱聽人好像非選邊站不可。因此,他認為,在溝通掩埋場議題時,除了議題本身的科學論述,也要以有「溫度」的情緒傳播,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

葉欣誠也說,「掩埋場」在語意框架上本身就已經被定義,就像現在許多焚化爐都改名為資源回收廠,就是在溝通過程中用巧妙的方式進行連結。台灣在掩埋場議題上,如何解決已經累積了三、四十年的刻板印象,如何在媒體再現中,改變民眾對過去傳統的鄰避設施的觀感,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換個角度思考 廢棄物不等於無用之物

最後,葉欣誠指出,國內在進口廢料加工也面臨同樣問題,然而北歐國家,如瑞典、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典、丹麥等國,每年都進口外國的廢棄物用來焚化發電或是製造成堆肥,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經營概念。他認為,以國內法規跟對廢棄物處理的完備性,進步程度與過去不同,在廢棄物進口的思考上可以很不一樣,應該從更廣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