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點評》開幕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囈語般的夢境,虛實交錯的魔幻旅程

2018-11-09 17:46

? 人氣

(圖/台北金馬影展)
張艾嘉演出白貓的媽媽。(圖/台北金馬影展)

光有敏銳的直覺還不夠,畢贛還很擅長把養分消化、剪碎,再拼貼進自己的電影裡。例如《地球》中一幕水杯隨著震動滑向桌沿的畫面,是在向他偶像塔可夫斯基《潛行者》的片尾致敬,因為「在劇情當下設定是很合適的」,就放了進去。還有他總愛在電影內插入伍佰的歌,因為「他特別像聲音的廢墟,嘉義腔也很適合凱里」。另外《地球》角色的命名,羅紘武、萬綺雯、左宏元等全是些舊時代的明星名。把這些充滿個人情感的元素一股腦拼進電影裡,卻又十分合理,成了畢贛的招牌特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D只是炫技?面對質疑畢贛早已有了答案

可60分鐘3D長鏡頭真的有必要嗎?不少人看了覺得畢贛這根本是在炫技。但其實在拍完《路邊野餐》他就說過,「拍電影如果不炫技,那拍它幹嘛呢?那拍記錄片就好了。所有的技巧都是為了你的概念服務的、為了你的人物服務的。」畢贛就是認為唯有這樣砸錢下去拍,《地球》才能展現出他想要的質感。

對他來說,3D也是用來拼貼出質感的原料。畢贛覺得「3D是玻璃一樣的材質」,能改變對記憶的觸感,將空間變立體,比2D畫面更接近腦海中回憶某些場景時的感知。每位觀眾都知道3D是假的,可雖然「它虛假,但是與記憶相像」。

自《路邊野餐》45分鐘一鏡到底,到《地球》升級版的60分鐘3D長鏡頭,可說是把夢和記憶玩到爐火純青了,那畢贛下一部片又想拍什麼?對此他表示之後想改編小說,「因為我自己本能的創作已經到一個階段了。我不想在做原創的故事了,我要改編別人的故事。」或許畢贛也意識到,自己該有所突破了。

沒看懂劇情也沒關係,畢贛就是想邀你入夢

儘管始於一個懸疑故事,但《地球》的重點並不在於劇情,閃爍的記憶讓過去的真相更像個謎,看不太懂也不必太在意。畢贛就是想引你入夢,感受他拼貼出的魔幻,看他把時間折疊、剪開再鬆鬆接合,變魔術般手一揮,從2D圖畫裡拉出一塊立體的記憶。

看完畢贛才發現,原來可塑的不只有現在和未來,過去的記憶也是個有機體,會隨著內心深處幽微的渴望悄悄變形,有時候,還能長出一個夢,把過去的遺憾通通補齊。

《地球最後的夜晚》預告片:

責任編輯/陳秉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

趙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