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食譜與記憶的投資價值

2015-08-06 06:30

? 人氣

餐飲業如何與時俱進,重新創造屬於中文世界的味覺記憶,與保存中華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一樣,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滿大街的時尚精品,也換不來一碗老婆婆親手燉煮的雞湯麵。對許多自由行的大陸遊客而言,消逝中的民國味,或許是觀光台北最難忘的吸引力之一。這股味道,有種說不上來的熟悉,與說不上來的陌生。仿佛是在泛黃的老照片中看見先人年輕的臉龐,想像一段自己只能淺嚐,但永遠無法親炙的日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代過去了,飯菜也變味了。對我們這一代童年成長在台灣的大多數人,「家鄉味」,姑且定義成旅外數週以上會想吃的東西,多半就是指「夜市小吃」。但是多數的小吃,以及其它在台灣常見、便宜的平民餐飲,很多是靠化學添加劑撐起來的。真正的「台味」如慢火精炙、馥郁和味,甚至是優質的炒炸火爆,乃至正宗福州古法的「佛跳牆」,都漸無人識。少數碩果僅存的老店雖然努力維持傳統,面對殘酷的競爭環境,那份從容、矜貴、堅持與溫情,就像那碗放在面前的熱騰騰的燒豬手,若不知道珍惜,一旦等到涼了、肚子餓了才後悔莫及,就太遲了。

傳統飲食文化失憶的問題,在文化斷裂、心態浮躁的中國大陸更形嚴重。經濟成長讓更多人能吃上一碗飽飯,但真有心煮好一碗飯的人,並不太多。生活文化的沒落不見得是流行包裝不好,是民眾隨便慣了,不認真、不願意在日常生活細節上用心。抗拒消費文化的平庸無趣,惟有從自己做起。無良商人可以造假,但記憶還不受他們控制。如果連這一點尊嚴都放棄,那活著與一條臭咸魚又有何兩樣?誰能定義滷肉飯、肉羹該是怎樣?這其實比吵鬧「多元史觀」更重要。保存飲食文化,其實是投資在未來的記憶。付費是應該的,因為你值得。

*作者為金融市場觀察家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