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聽話、讓父母放心的孩子更危險!專家嚴正警告:你可能在無形中,養出一顆「未爆彈」

2018-11-10 07:30

? 人氣

陳儀安補充,有些家長雖然不常打罵孩子,但因夫妻關係緊張,動不動就大吵。若孩子也在家裡,聽到或目睹爸媽爭吵,情緒很難穩定。她強調:「孩子的情緒波動,不見得是家長對孩子做了什麼,而是家長做的事,孩子都看在眼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儀安也建議,家有手足的家長若不想太常動怒,就盡量少介入手足間的紛爭。她強調:「家長如果孩子的每件小事都要管,可能整天都在忙著罵人,當家長的情緒高,小孩的情緒就低不了。」

看不見不等於沒問題

陳儀安說,像口出惡言、打人等「看得見」的情緒行為問題都算好處理,就怕孩子沒把情緒表現出來,讓人無從察覺問題。

例如自我要求高的孩子,面對父母的高期許,會督促自己努力達標。而父母看孩子「做得到」,總會要求「好還要更好」。陳儀安提醒,孩子表面看來很讓爸媽放心,但往往暗藏情緒的「未爆彈」。因為父母的要求無止境,會讓孩子覺得不管再努力,都達不到爸媽心中的完美,便會不斷累積壓力與負面情緒。而人終究需要成就感,才有前進的動力,這些孩子亦然。

陳儀安認為,自律甚嚴的孩子,不用家長盯就會給自己壓力,家長該做的是幫助孩子「放鬆」。多鼓勵他們在過程中的努力,也讓孩子知道「失敗很正常」,讓他們學會「放下」,孩子會漸漸釋放給自己的壓力。

陳永儀也指出,壓力是否對人造成影響與傷害,端看其控制感、程度與時間長短。例如,研究發現,若可在壓力情境下找出自己的掌控點,會減少壓力帶來的影響。

另外,研究也顯示,極端程度的壓力,有可能只經歷一次就足以造成心理創傷與大腦結構的改變。但程度較低的壓力,短期不會有太大影響,適度的壓力更可以是助力,讓表現更亮眼。但要注意的是,對大腦與身體而言,壓力等於緊急狀況,體內各系統都必須進入緊備狀態、立即做出反應。短期雖然無妨,但久了身體不堪負荷,各種身心健康問題也會隨之而來。

情緒三部曲:認識→接受→處理它

陳永儀認為,情緒是很多元的,父母如能讓孩子經歷多樣化的情緒,孩子就擁有更多的「工具」做選擇反應。她建議,比較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練習認識情緒」。

練習的過程可以是問問自己、也引導孩子去想「現在的感覺是什麼」,學習認知情緒的存在。接著,不管當下感受再不舒服,都試著接受。接受自己的狀態後,不用急著處理,而是讓情緒沉澱;有時候經過沉澱,不好的情緒就過了,倘若還是過不去,再來思考該怎麼處理。多多練習,就能學會用更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

陳永儀補充,孩子生氣、難過時,可以告訴孩子「沒有關係、過得去的」,因為「不持久」正是情緒的本質。例如孩子難過哭了,就讓他好好哭一回,下次再碰上難過的事,就會知道自己挺得過。這樣的練習會在大腦建立迴路,人的容忍度也會提高。陳永儀建議,別為了怕孩子難過,就急著做些什麼轉移情緒,「沒有經歷過情緒,你不會知道怎麼面對、處理它。」

文/林郡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未來Family 11 月號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