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聆聽與行動療癒創傷:給反課綱運動同學及其他大人的一席話

2015-08-04 12:20

? 人氣

listen
(圖/malaita)

療癒的基本法則

730晚上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節目裡,草屯療養院精神科沈政男醫師提醒我們,心理治療最基本的兩個動作是聆聽和同理。嚴格說起來,這應該是一件事,沒有同理的聆聽,其實不能夠叫做聆聽。沒有聆聽,溝通更不可能發生。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部長、許多家長和學校師長,都沒有學習過怎麼聆聽。當然,這是因為 這門重要的課,從來不曾出現在任何版本的課綱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現在非常需要彼此聆聽,這不只是專業心理工作者該做的事。也不只是教育部長、家長、老師和學生之間該彼此聆聽。就連一起抗爭的夥伴們,也需要彼 此聆聽和同理。試著理解對方的處境,是不是有些情緒說不出來,有些想法掙扎著要不要表達。其實聆聽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就連專業心理工作者,都必須接受好 多年的訓練才能上手,但是我想我們可以試著練習。

當然,許多年輕朋友目前仍留守在抗爭現場,時時刻刻都還在行動當中,十分忙碌,要大家要找時間靜下來彼此談話、聆聽,其實並不是太容易的事。在這個情況下,也許一起行動,會是最好的療癒。但我還是想雞婆的提醒,當我們在社運現場忙著對抗不正義的事,也要花些心思留意彼此相處的細節。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不同的生命史和歷程,因此每個人的狀態很不一樣。每一次聆聽,都像是重新學習一段不同的歷史,說的人或聽的人,都需要給彼此多一些些耐心和包容。尤其是 在越是激烈的抗爭場合,越需要大量的聆聽和理解。這句話,尤其是對政府高官們說的。

心理創傷的歷史和社會面向

老實說,心理工作者的專業訓練經常把焦點放在內在心理層面,並沒有教導我們該如何處理國家暴力造成的心理創傷。然而如果不了解壓迫主體的外在社會現 實,很難做到同理的聆聽。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顧及創傷事件的歷史和社會面向。主體創傷經驗,永遠嵌在特定的歷史脈絡和社會現實裡。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我想特別舉跟這次課綱爭議密切相關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和日本皇軍慰安制度受害者(通常被叫做「慰安婦」,但這個詞其實是加害人使 用的字眼,使用時應特別小心)的創傷經驗為例。大家應該可以想像,「白色恐怖」和「慰安婦」這兩個歷史名詞或範疇,完全無法涵蓋它們試圖籠罩的所有受害者 的主體經驗。其中每個主體的受害經歷,或有類似交疊之處,但也都存在極高的異質性。在白色恐怖的情況裡,並不是冠以「冤假錯」案的形容,便可以幫助我們理 解白色恐怖的創傷何以會延續好幾個世代。而慰安性奴役制度的恐怖,也不是在「慰安婦」前加上「被迫」二字,便可盡訴,在某些情況裡,甚至可能取消受害者尋 求正義賠償的正當性。比方,少數「慰安婦」是曾經在風月場所工作的女子,就算她們明知到慰安所是為了從事性工作,甚至有的告訴歷史學者她們是「自願」前 往,是否就足以說明她應該為自己遭到的非人待遇負責?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