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新聞以近乎「唯美」的方式報導罪犯,為什麼?

2015-07-30 12:57

? 人氣

近來雖有研究認為媒體上曝光犯罪事件的程度逐漸提升,原則上媒體提及嫌疑人時,只告知前名(first name),姓氏僅以縮寫表示,至於職業、背景、家庭等的個人資料,基本上都是保密到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片來源:NOS新聞銀幕擷圖(註3)
圖片來源:NOS新聞銀幕擷圖(註3)

換句話說,在荷蘭,播報犯法/犯罪事件的新聞並無將「犯人示眾」的意圖,為了避免輿論公審以及影響判決(當然,先行條件是公眾對法治系統和法官有一定的信心),除此之外,媒體對於「嫌疑犯」(suspects)的保護更是嚴格(註4),媒體必須在閱聽人獲得資訊、與犯罪嫌疑人、甚至是確認犯罪者的權利保障之間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台灣近來也多有類似議題的討論,當一個社會愈朝「尊重法律各方皆有平等人權」的方向發展時,除了政府被期待當帶頭負起維權的角色外,社會大眾、包含媒體在內,是否也有相應的責任與角色?大眾(透過媒體)在釐清事件與反省現況的同時,能夠沉穩地不將「獲知」的權利無限上綱,甚至凌駕於他人的權至之上,這不只僅僅是政府程序正義或是新聞倫理,更是整體社會在實踐人權保障的細微展現(註5)。

非24小時全天放送的電視新聞  

除了新聞播報中的「倫理美學」特色外,荷蘭電視新聞和台灣(以及美國)新聞最大的差別,大概就是沒有「24小時新聞台」這件事情了吧。

上述的兩則新聞出自《NOS Journaal》,是荷蘭公共電視台(De Nederlandse Publieke Omroep,英文直譯The Dutch Public Broadcaster)的主要新聞來源。荷蘭公共電視有1、2、3 三台,NPO 1為《NOS Journaal》主要播報頻道,在固定的整點時段皆有當日新聞,長度依時段由五分鐘到半小時不等。另外,在NPO 2頻道也有由NOS製作的新聞播出,新聞節目較為不同觀眾群設計,包跨孩童、年輕族群新聞、聽障人士手語新聞等,也有較深入的分析性新聞節目《nieuwsuur》。NPO 3頻道則傾向以娛樂性節目為主(註6)。

一個國家、多元觀點

若以筆者較常收看的《NOS Journaal》為例,其新聞播報結構基本上與台灣並無不同,首先是快速新聞重點摘要整理,接著藉由主播詳解和與外派記者或專業人士的互動,依序呈現議題。新聞內容大至國外、甚至歐州以外事件、國內政治、歐盟內部政策、皇室活動,小至地方城鎮話題都有,隨著國家節慶到來,也常囊括特別報導。

圖片來源:NOS新聞銀幕擷圖(註7)
圖片來源:NOS新聞銀幕擷圖(註7)

合併多元觀點來討論時事為荷蘭新聞慣用的方式之一,以國內的一則社會政策為例,不僅政府機關的立場會受訪呈現,學界、業界、NGO組織、甚至相關影響民眾的觀點皆可能被納入;就國際事件而言,以2015年希臘債務危機為例,荷蘭新聞不意外地連續幾週將其列為當日頭條,在關注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齊普拉政府的活動之餘,也訪問希臘受影響業者、ATM前排隊民眾、在希臘旅遊的荷蘭人,交織國內外政治人物的受訪,保持與駐國內外(希臘雅典、比利時布魯塞爾、荷蘭海牙)記者連線,必要時輔以圖表解釋協議內容,整體來說以事件為圓心,主播為引線,交織多方立場與意見,針對該事件的發展,呈現一種蒙太奇式的多元觀點討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