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昌專文: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

2015-07-25 06:20

? 人氣

台灣擁有最好的南島古文明,認識台灣應該從此開始。圖為明台高中原住民學生表演阿美族舞蹈。(2006年/取自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官網)

台灣擁有最好的南島古文明,認識台灣應該從此開始。圖為明台高中原住民學生表演阿美族舞蹈。(2006年/取自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官網)

我最敬佩的作家「鑽石先生」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是美國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以《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榮獲一九九八年普立茲獎,肆後又出版了鉅著《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兩書在台灣都有譯本,我在飛航旅途中看《大崩壞》空姐很好奇問我,這本書是不是很有趣,因為她看到許多台灣旅客在看。他的書其實一點也不有趣,是很嚴肅的科普書,但會帶給粉絲們很大的震撼與讀後的滿足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是,世界上怎麼會有如此有學問的人。從新幾內亞土語、南非洲土語、台灣原住民考古與語言、甚至中國古籍,他全都非常在行。作為一個語言學家,他已算很了不起的;而且,他似乎遍遊全球各古文明之處及太平洋島嶼,懂得南美馬雅與印伽、非洲、大洋洲的歷史、經濟與人類學;也專精最現代的進化論、人類基因、動物生理,以「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不足以形容,《西遊記》中孫悟空說的「上知五千年,中知五千年,下知五千年」差可比擬。其次,我自認對台灣史稍有涉獵,而他的書中,談台灣的大坌坑文化,談台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的關係,讓我真覺得無比渺小與慚愧。書看到一半,我才注意到作者竟是與我同行的醫學院教授,是UCLA的生理學教授,也寫過像《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這樣比較「正統」醫學類的書;也撰文寫過《物種差別:人類睪丸大小之差異、這樣純粹生理學與社會學之評論。戴蒙的學問之廣、創意之多,真是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

戴蒙是猶太人,一九三七年生。他生於波士頓,父親是醫師,母親是教師、音樂家、語言學家。五八年哈佛畢業,六一年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他的第一個生涯研究領域專的嚇人:「細胞膜生物物理」。從六二至六六年,他又回到哈佛當研究員。六六年,年方三十,他已是UCLA的醫學院生理學教授。而他二十多歲時,就﹁平行﹂發展出他的第二個研究生涯。他多次到新幾內亞及附近小島,由研究鳥類的進化進而對整個南島文化、語言及文明的興衰產生興趣。此所以他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第一頁就以新幾內亞起始,以及他的多篇論文都是大洋洲島嶼背景。到了五十多歲,戴蒙又逐漸發展出第三種研究領域—環境歷史,於是他現在也是UCLA的地理學教授及環境健康科學教授,而﹁環境健康科學﹂根本就是戴蒙研發出來的新的跨領域。

他的學術成就非凡,在《自然》、《科學》等頂尖科學雜誌發表了二、三十篇論文(在台灣,一篇就可傲視同儕,有三篇就差不多是院士級)。他也早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得到的國際大獎還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以及全球唯一兩度的英國科普獎。戴蒙顯然也是超級棒球迷,在他的書中,談到多明尼加,竟寫出目前所有大聯盟中出身多明尼加的球員名單一覽表。

戴蒙的興趣非常廣泛,而其成就來自他對興趣議題的行動力與研究功力。例如他對新幾內亞有興趣,就實地居留,深入研究,融會貫通,再逐漸擴散,自創學說。我覺得西方人在「廣」與「深」方面,確實比東方人厲害。到西方留學過的學者,都會有以下印象:老外在高中畢業時,不過爾爾,但大學時大都比台灣大學生認真;在初入研究所階段,所懂的與我們大概差不多,但總覺得他們﹁悟力﹂不如我們。

但一旦開始深入一個主題的研究,他們的基礎之扎實、用心之深刻、思慮之細密以及想像之豐富,使他們可以創新、融會,而成一家之言,東方研究者只有少數能達到這種境界。例如戴蒙就融會他對現代醫學的了解,加入歷史、人類學、語言學而創造了所謂「環境歷史學」。台灣的教育目標,太重升學考試,忽視了邏輯的訓練(因為入學考試多是選擇題與填充題)、缺乏縝密的觀察(因為只要求所謂「標準答案」)、抑制興趣的奔放(因為太功利主義),否則以國人的聰慧,在「創新」的成就應不止於此。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有《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教育平台官網)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著有《槍炮、病菌與鋼鐵》。(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教育平台官網)

從戴蒙的著作,我們看到了台灣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遠比我們台灣人所了解的更重要角色。這個角色,不是當今大多數台灣人父系的漢民族,而是大多數台灣人母系的原住民所拓展出來的重大事蹟。

戴蒙早在他一九九七年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就有專章說明在一四九二年,歐洲開始殖民美洲,印歐語系開始擴張以前,南島語系(約有一千二百種語言)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族。東起南美復活節島,西至非洲馬達加斯加,真正縱橫四海二萬六千公里,其源頭都是台灣原住民。在二000年,他更在世界排名第一的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了一篇「台灣帶給世界的禮物」(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再進一步闡述這個過程。我輩身為台灣人,實不可不知。他的文章事實上有大部分是根據R. Blust於一九九九年在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發表的一篇論文。

Blust的研究分析顯示:南島語系大約可以分為十個亞系,這十個亞系中有九個亞系(只包含二十六種語言)只有台灣非華人原住民使用;而第十個亞系就是其他與台灣非華人原住民無關者,涵蓋馬達加斯加至東玻里尼西亞的一一七四種語言。戴蒙說,過去只知道南島語系中有多種只限於台灣原住民使用,但他很訝異研究的結果,比例竟如此之高。十個南島語亞系中,有九個集中在台灣,表示台灣是南島語系的原鄉。由於南島語在台灣已經說了幾千年,因此有顯著的分化歧異。其他的南島語,西起馬達加斯加,東至復活節島上的,都是台灣出發的祖先群使用的語言在後來才衍生出來的。

除了語言之外,台灣的大坌坑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石器,使台灣和後來的泛太平洋島嶼文化聯繫在一起,就是樹及布打棒(見《槍》書三七六頁)。大坌坑文化出現於台灣後,源自大坌坑文化的文明大約在一千年之內逐漸散播到整個南島語族的分布範圍。而由玻里尼西亞考古出來的初民農業社會所用的鍋盆也再度證明這些工具都源自台灣原住民。有人懷疑,台灣花東的巨石文化與復活節島上的巨石文化,也許有些關聯,因此有關復活節島巨石,其實不必硬要想到﹁外太空祖先﹂去。而復活節島文明何以由盛而衰,在戴蒙新作《大崩壞》中也有很好的解釋。

戴蒙的研究裡,凸顯了一個要點。過去台灣古文明出土之後,台灣與大陸考古學家的重點往往只是往西思考「這些古文化和中國大陸有何關係」,而其實台灣原住民的發展方向是往東往南,對覆蓋全球近四分之一面積的海洋島嶼產生莫大的影響,所以西方人的研究方向反倒是「台灣古文明對世界做了哪些貢獻」。雙方的視野與方向實在相差不可以道里計。這一方面是過去「漢族沙文主義」下的盲點,也是台灣地圖之所以要以台灣為中心,而不是依附在亞洲大陸東南一隅的理由之一;二方面是過去台灣考古及人類學家對南島區域不論語言、文化所知均太有限了;三是大概覺得這些都是彈丸小島、落後地區,所以缺乏深入研究的動機。結果有關台灣古文明如何貢獻於全世界,反而是洋人老外,像上述的Blust(美國) 以及Bellwood(澳洲)等人研究出來,再由戴蒙來替台灣發揚光大之,這真是本土學者應該慚愧之處。這個現象自十年前漸有改善,政府及學者已開始放眼於台灣附近外國島嶼的田野調查,希望不久能迎頭趕上。

台灣的政府、學者與人民應該慚愧之處還多著呢!首先,台灣出土的古文化,幾乎大半不被珍惜,從卑南遺址、惠來遺址等為堆土機大量破壞,全世界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不知喪失了多少寶貴的資料。如上述所言,一件大坌坑文化的遺物就可以把台灣原住民農業文化與整個南島語族農業文化聯接起來,這真是無價之寶,台灣已在懵懵懂懂之中喪失多少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聯繫的無價之寶。

卑南族婦女們在年度祭儀中,唱著古謠繞行部落。(取自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官網)
卑南族婦女們在年度祭儀中,唱著古謠繞行部落。(取自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官網)

台灣下一個應該建造的博物院,不應該是「嘉義亞洲博物院」或「台中古根漢東方博物館」。政府應該鄭重考慮在原住民原鄉的東岸建造一棟比現在「卑南博物館」更國際級的「南島文化博物館」,把台灣考古出來的珍貴物件,配合上在玻里尼西亞考古出來的農、漁、運輸等物件,並列出來,讓世人知道台灣先住民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讓台北有炫耀台灣父系文化的故宮博物院,台東或花蓮有展示台灣母系文化的南島博物館,相互輝映。讓我們自豪於父系唐山文化之際,也同時來了解及紀念母系內山原住民在五千多年前至二千年前的那一頁輝煌、燦爛以及幾乎無遠弗屆,全人類最早,也最偉大的海洋開拓史。

台灣早在公元前三三00年以前(早於漢族的黃帝時代),先民已憑著當年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技術,駕一葉之扁舟,邁向無際的太平洋,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早也最大的海洋民族,而且仗著農漁業文化優勢,完全取代了當地原來之土著。戴蒙說,大部分玻里尼西亞島嶼幾千年前都是「台灣殖民地」。「海洋台灣」不是自明鄭時代才開始的。而如今,台灣距離成為一個海洋國家,努力與認知實在都非常不足,有愧於祖先。讓我們由認識及保護台灣古文明開始,進而建立「台灣與南島古文明世界級博物館」,讓國人得以恢復遠眺南太平洋海域的宏觀視野,維護台灣的海洋資源、海洋領土,發展海洋科技、海洋產業,重新建立二十一世紀的「海洋台灣」。

*作者為台大醫師,本文選自作者過去數年專欄集結之著作《島嶼DNA》(印刻文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