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在台灣推動環保,卻面臨整個產業鏈的欠缺…循環經濟失速列車,是搭還是跳?

2018-10-29 16:03

? 人氣

我國有心於循環經濟的企業,除了受限於原料、市場、技術,專業人才,還面臨整個產業鏈的欠缺。(示意圖/makunin@pixabay)

我國有心於循環經濟的企業,除了受限於原料、市場、技術,專業人才,還面臨整個產業鏈的欠缺。(示意圖/makunin@pixabay)

最近我在文章中跟你分享了我在中經院企業循環經濟獎培訓課程裡探索的循環經濟案例與可能,同時也參加Green Like We Give A Damn綠色創業家小聚,聽到許多臺灣企業的堅持、努力與無奈。這一班必須對號卻總是讓企業找不到月台的列車,您準備搭還是繼續走自己的路?如果您已經在列車上了,此刻回頭想往前看,還堅持嗎?

在循環經濟概念被提出的十七年後,現代管理學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改口開始分享他對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的見解,他認為企業的任務必須將公司成就與社會進步重新連結起來。共享價值並非社會責任、慈善事業,甚至也不是永續發展,而是取得經濟成就的新方式。再經過十個年頭,上海一部黃色小單車讓全世界見識了「共享+經濟」的無窮魅力,雖然在上一篇《五個步驟測試你的商業模式是否跟上時代的腳步》最後揭曉共享單車很難稱得上成功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但創業家們積極探索每一個可能的共享商機,加大加深企業更正面直視與探索循環經濟的可能性,何嘗不是為地球帶來的正面效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關於臺灣進口洋垃圾的相關文章很多,相互對立的一邊談到了進口洋垃圾對國內環境、回收業者造成的衝擊,另一邊則是就經濟、政策以及實質面所提出的剖析與良言,殷實而愷切。希望在11月政權攻防戰之後,這些來自業界微弱卻鏗鏘的聲音能被為政者重新聽到。因為循環經濟不僅僅是對環境有益的行動,更是企業、甚至是國家新的戰場,我國有心於循環經濟的企業,除了受限於原料、市場、技術,專業人才等四個先天屏障,另一個面臨的困境就是整個產業鏈的欠缺,無論是實質夥伴的數量、意識還是經驗。而這一切除了需要政策、法令的完善,更需要國家資源的投入,政府必須作為帶路人號召並引領大家往這條路前進,因為不僅是回收業者,循環經濟產業所管理的都不是廢棄物,而是一筐筐的資源、一車車的稀金和在管線中快速竄動的能源。

「如何發展循環經濟?」這個議題在臺灣還稱不上方興未艾,還需要政府大刀闊斧、帶領全產業鞭闢入裡地讓循環經濟成為新的全民運動。2017年倫敦廢棄物與回收委員會(London Waste and Recycling Board, LWARB)發表「倫敦循環經濟路線圖」(London Circular Economy route map)帶領創造倫敦一半以上商業活動的微中小型企業走入全新的循環經濟藍圖,這項計畫一舉闖入The Circulars Award 2018公部門分類的決選名單。循環經濟的成果往往需要有二三十年營運的眼光與堅持,如果沒有深厚的資金作為後盾,以及公權力與產業之間深度的整合,其結果往往是半途而廢。

如果將整個臺灣視為一個大都市,可以朝向三個方面來構思發展。

1.運用本身豐饒的農漁畜牧業既有的資源及技術研發實力,同步完善法令並釋放政府資源,由公部門領頭跨城市整合眾多微小型企業,借鏡國外先例訂定實行藍圖與執行細則。以能資源共享與再利用率為目標,在降低能源進口依賴的同時,優化產品,提升產業鏈價值。

2.我們有很多具全球領先與競爭優勢的產業,如石化、半導體工業,以其既有的規模為平台,開放投資政策引進國際資金及專業技術進入,不只打造國內跨領域循環經濟圈,同時培養專業人才與團隊前進大陸及全球市場。

3.銀髮、教育,觀光是未來可發展的三大明星產業,如果政府能夠提供資源與產業規畫視野,完善政策,打造並串聯全新的產業循環經濟鏈,將有利於企業與人才的厚植,根留臺灣,其發展的面向非常多元,如:將觀光農場的無毒與有機農產品供應給銀髮及教育機構,並將這二個機構的廚餘原地製成有機肥回售給農場,也可以優先整合全國有意願的銀髮產業與高教機構,透過專案系統公司的合作,建置一個採購與資源互換的循環經濟示範平台等。

全球循環經濟列車已正式開動,且站與站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速度卻越來越快,我們千萬不能只停留在教育的階段,意識與手腳不能晚,必須跟上。現在已經登上列車的本地優秀企業,他們的眼光準腳步快,但一路走來何嘗不是步步艱辛,靠著信念與企業本身的資源苦撐出現有的一片天。這班正急駛的新興經濟列車,我國的產業一定不能僅作為旁觀者替人喊燒,必須重新拿回主導權。課程中,KPMG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補充到,所有企業可以從真實價值分析的七個面向來為自己購票儲值,他們分別是:

使材料循環

使用再生能源

考慮物種多樣性

顧全人文保存

考慮萬物福祉

注重非財務價值

培養調適與韌性

明年(2019)三月我們將會協助揭曉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所舉辦的循環經濟獎得主,我們將擴大加深平台式服務,並接棒啟動新的計畫,與你一起煮好、吃好循環經濟這碗熱騰騰又可口的米粉湯。

作者介紹|劉晏丞

一個前奧美人,很早就知道綠色、環保、愛地球的重要性,但是做的卻很少。用很多時間才學會幽默,懂得分辨價值與價錢,了解生命與生活的差異,開始享受減法的生活。正在練習說服更多綠色企業學習整合性的綠色行銷策略,也是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燒燒的米粉、您也來一碗!」循環經濟失速列車,是搭還是跳?)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