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要把電音舞曲當成代罪羔羊

2015-07-11 05:40

? 人氣

電音文化是培養創作者的沃土。(截取自youtube畫面)

電音文化是培養創作者的沃土。(截取自youtube畫面)

6/27於八仙樂園發生的粉塵爆燃意外,是台灣派對史上最嚴重的意外。根據近日連串調查,肇禍主因皆指向主辦方便宜行事。然而在此意外後,某些記者以含混語句暗諷「電音舞曲」違法,或明指「EDM」乃暗渡陳倉之名,甚至繪聲繪影批評參加者使用違法藥物。這讓我們感到有必要借助貴刊廣大影響力,為電音舞曲文化澄清與請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音舞曲文化發軔於上世紀80年代,誕生於被主流歧視壓迫的黑人與同性戀族群中。由於科技進步降低製作門檻,加上大眾媒體推波助瀾,使得今日電音舞曲已完全滲透流行音樂,成為當代最熱門的音樂類型。若觀察現在流行歌手的作品,譬如張惠妹、蔡依林、謝金燕與羅志祥等等,可發現他們常標榜「電音」以吸引更多樂迷。

電音舞曲分支類別極為繁複,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稱呼。譬如在80年代末期有人以「Techno」通稱全部的電音舞曲,90年代以後於歐洲得名「Rave Music」,兩千年以後在美國則被冠上「Electronica」一詞。「電音」是它在引進台灣時被時賦予的集合代稱,「EDM」則是近年歐美流行的說法。故使用「EDM」一詞取代台灣原本慣用的「電音」,純粹只是貼近新生代語彙的嘗試。並不像某些記者所述,是企圖隱瞞或漂白。

至於以「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為號召的大型派對,則是當代最重要的娛樂活動。在派對文化歷史悠久的歐美國內,超大型派對如EDC、Tomorrowland等,早已成為城市刺激疲弱經濟活動的最佳利器。連我們認為保守的韓國、新加坡或中東國家等,也正在努力構築國內的派對經濟。台灣政府念茲在茲欲以文創致富,便很難自外於這股電音舞曲派對浪潮。

這幾年由於大型派對急速成長,派對場景確實出現某些弊病與意外,然而這些問題主要來自主辦者或制度缺失。把所有電音舞曲派對不分青紅皂白打成「搖頭派對」,或是認為所有活動都一樣危險,是既不負責任也不符現實的指控,對解決問題更沒有幫助。更何況派對安全也並非在電音舞曲領域才需要考慮,各縣市年年舉辦的跨年煙火派對,難道就可以自外於安全議題?

就國外經驗來看,加強對主辦方的管理與要求,才是杜絕後續意外的最佳方案。當2013年紐約Electric Zoo傳出兩起藥物死亡案例,時任市長彭博便曾支持主辦方道:「藥物問題是個糾纏我們很久的老問題了。但我們已經和這個主辦人合作過五年,他們的紀錄一直很好。」Electric Zoo並未因為這個事件被趕出紐約,而他們次年的活動在強化安全措施後,也並未傳出死亡案例。2014年UMF發生逃票者推擠圍欄意外,造成一名警衛重傷。而後主辦單位也在邁阿密當局永久驅離該活動的威脅下,大幅提高了防範逃票設施的安全標準。

在音樂的歷史上,爵士樂、搖滾樂與嘻哈樂都曾承受種種污名。但如今沒有人會否認這些音樂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電音舞曲正走著相同的道路。當國內藝人動輒以電音天王天后自居,政府單位也想順水推舟以電音舞曲推動文創產業之際,我們誠摯的期望政府與業者攜手合作,根據產業實況兼以考察國外經驗,訂出合宜可行的產業管理辦法。繁盛的派對場景是培育創作藝人的沃土,而這一切必須開始於停止對電音舞曲的污名。

*作者為電音文化網站耳朵蟲主編,同時也是Techno DJ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