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的船被推回大海、無國界醫師因醫治他們被驅逐,被真主遺忘的民族

2015-07-12 14:00

? 人氣

就這樣,兩個國家公民法的修訂,導致洛興雅人成為「民族皮球」,緬甸政府稱他們為「孟加拉人」而孟加拉政府稱他們為「緬甸公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洛興雅人的民族淵源

境內人口不過130萬(不同的統計數據從80萬到200萬之間都有)的洛興雅人和近6000萬人口的緬甸相比,其實勢力並不龐大。但是為何緬甸政府不願意承認他們是「國家民族」的一員呢?又為何稱他們為「孟加拉」人呢?為了解答這兩個問題,讓我們先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

緬甸若開邦與孟加拉地位置關係圖
緬甸若開邦與孟加拉地位置關係圖(圖/作者更改自The Economist)

現今被稱為若開邦的緬孟邊境地帶在早期被稱為亞拉干(Arakan),大約自西元八世紀開始就有穆斯林在此定居,而於十五世紀時脫離孟加拉蘇丹建立自己的王國,勢力範圍最大及於今日孟加拉的吉大港區(Chittagong)。1785年,緬甸王國征服了亞拉干地區,成千上萬的亞拉干人逃往當時已經是英國殖民地的孟加拉避免迫害。一直到英國殖民緬甸之後,才在英國政府的移民拓墾政策下,陸續回到亞拉干地區。

由於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的印度人遷入緬甸地區,導致緬人感到極大的民族恐慌,也正是在這背景下,亞拉干地區開始出現洛興雅穆斯林與若開佛教徒之間的對立。二戰日本入侵緬甸後,英國政府武裝了洛興雅人以對抗和日軍合作的緬人,避免日軍勢力進入印度。這樣的對立導致了1942年若開佛教徒對洛興雅人的大屠殺,引發了後來日軍與緬人對洛興雅人的暴行,種下了今日衝突的種子。

戰後洛興雅人曾尋求獨立建國,但是自1962年軍政府上台以後,便開始對國境北部和西部的所有分離勢力進行掃蕩。其中1978年的「龍王計劃」(Naga Min Sitsin Yae)更是針對洛興雅人而來的,導致有大批難民逃到孟加拉境內,也引發了前述1982年兩國在公民權法律上的修訂。

緬甸政府的恐懼

緬甸政府在宗教民族政策上主要推行「佛教化」和「緬甸化」的政策。大乘佛教長期以來都是緬甸人民的主要宗教,不論過去的君主或是軍事政府的領導人,都以佛教為主要號召來鞏固統治權,特別是利用輪迴觀念來說服人民接受當前的不平等待遇。在殖民時期,宗教更是用來對抗英國殖民者的凝聚中心,藉此對抗「基督教加伊斯蘭教」的英屬印度殖民政府。

在緬人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民族政策自然也是朝「緬甸化」方向發展。除了大力推廣緬語為單一官方語言之外,也將緬人視為是文化優勢民族,希望將緬人的風俗文化強加在少數民族上。此外,也由於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有「排外、仇外、疑外」的心理,因此任何可能與外界有所聯繫的少數民族自然也是被打壓的對象。如1982年的「公民法」除了排擠洛興雅人外,潘泰人(Panthays;華裔穆斯林)、巴蜀人(Pashu;馬來裔穆斯林)和印度裔民族也都是從「國家民族」中被除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