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璋觀點:台灣量販超市通路的發展歷程

2015-07-12 05:20

? 人氣

本土量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為經濟發展與股票市場大好,加上外國量販峰擁而至,在台灣分別設立據點,許多企業集團亦學習開設量販超市,大賺現金財,如北部的萬家福和中部的大廣三量販、福原百貨,以及南部的大統、大樂量販店等,許多地區型的量販店也紛別加入搶食市場大餅。

在最興盛時期,台灣市場就有超過15家不同品牌的量販系統,而每家量販店各擁優勢,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與地區經濟,更也帶動南北商品的各暢其流,再加上進口商品與本土商品相互競爭、百家爭鳴。小小的台灣,大大的市場,許多國際大型超市進入台灣設立據點,實則為進入大中華經濟圈的前哨站,並以台灣做為人才訓練基地和運作經營調整中心,待建立運營模式與人才培育完成,遂即開拔到大陸進行量販據點的設立與經營。土洋競爭的台灣市場集合了全球第二大量販集團家樂福、第三大的特易購、美國第一大會員連鎖量販好市多、法國第三大的佳喜樂、日本第一大的AEON,再加上台灣本土業者大潤發、愛買、台糖等,小市場的多國競爭,建構了土洋大戰的量販系統,卻也成就了量販業者進軍大陸發展的練兵場。此時,除了世界第一的沃爾瑪 (Wal-Mart)和如品牌連鎖量販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目標百貨(Target)等尚未進入台灣。

第二階段:合併整合、競逐市場

有限的市場、過度的競爭,在台灣也開始汰弱留強運動,特別是外商的整併,讓大者衡大,未達規模者,則退出市場。文中提到的各大量販業者,如法商家樂福、法商歐尚、美商好市多等紛別在台灣各據山頭亦站穩市場,而法商佳喜樂、英商特易購、日商佳市客因虧損與策略調整選擇退出台灣。之間,站穩和退出台灣的各國量販超市業者,均分別前進大陸開設門店競逐中原,其中也取得相當優異的發展成績。但最重要的是在台灣培育了精英的量販人才,因為先前的百家爭鳴、土洋大戰之中所訓練出的人才,也為大陸早期量販事業的發展撐起大半邊的天空。合併整合期間,更可說是台灣人才輸出的大時代,台灣可說是「大陸量販發展之母」,更能說是「亞洲量販人才培育中心」。當然,許多的量販前輩雖在大陸擁有高薪,但最後當地本土人才的能力提昇,台灣量販人才也幾乎全退回台灣市場,就連在好又多的眾多台灣量販人才被沃爾瑪合併吸收之後,由於大陸人才也以培育,更能了解市場脈動,號稱最後一批的台灣量販人才也多數於去年(2014)功成身退而返台另謀高就。

這些變化與過程,正也印證產業發展的現實與嚴苛市場的變化,而在合併整合之中,台灣市場本是國際量販業者最重要的市場,卻因大陸經濟掘起,台灣產業外移,發生了消費質變情形,原本單店的高營業額,變成是5家店才能達到相同業績,即過度重視KPI效益,即在相同市場一直增加門店,但單點營業額及經營績效都大幅降低,如同現在媒体所報導和自我檢視的王品集團過重KPI現象是雷同的。過去,曾為家樂福首家門店高雄大順店供應蔬果時,通常一天至少二次產地大卡車滿載的配送,遇節假日、颱風等,單店更可配送高達5車次以上的蔬果供應量,可說是生意好到來不及載送,而那是發展高峰期的榮景。反觀現在,一輛滿載蔬果的卡車卻要分送10家門店,顯見市場份額被均分了,當然這也是市場發展之警訊與量販發展之瓶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