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博物館、博物館法與文化參與權

2015-06-25 06:00

? 人氣

故宮博物院(Peellden/維基百科)
故宮博物院(Peellden/維基百科)

從前述博物館法立法宗旨來看,提升民眾的涵養是博物館存在的重要目標,幾年來許多知名博物館開始不收取門票,並關注如何實踐博物館的社會參與。然而,諷刺的是,一向喜歡「師夷長技」的台灣政府經建發展部門卻反其道而行,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由,推出「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不僅企圖縮減公立博物館或文化館的預算,還要求增加自償率到30%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行政院及國家發展委員會高層批評文化部門及文化人不懂科技,他們念茲在茲的是,文化內容如何滿足高科技產品需求,所追逐的是經濟發展、硬體建設、報酬率,忽略文化內涵才是國家長期發展的最重要資產,這種現象其實也凸顯政府施政缺乏人文思維。再仔細觀察,喊出前述「高論」的官僚,正是日前在立法院公開表示「可惜聶隱娘未能跟週邊的文創產業結合在一起」,被罵翻天的國發會副主委,那麼,他會提出這種怪異的「規劃方案」就不足為奇了。

博物館法通過之際,「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也積極推動,依它的計畫審查邏輯及運作機制,文化部門能落實好不容易通過的博物館法?博物館又如何能有充分的資源,透過策展等方式,善盡其關懷社會弱勢文化的責任?長此以往,多數博物館為了生存,大概只能切割場地,對外出租,空地當作停車場,還要大量開放文創商品、紀念品賺錢養活自己?

在這個關鍵時刻,北藝大博物館研究所所長陳佳利教授即將出版的著作《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對博物館的論述觀點與舉證案例適時提供政府部門與博物館界參考。

倫敦大英博物館 (Ham/維基百科)
倫敦大英博物館 (Ham/維基百科)

陳教授以英國的博物館扮演的文化參與角色為核心,對照台灣的相關政策、措施進行論述。首先討論「英國文化政策與創意實踐」,她特別舉一九七〇年代法國所發展的由社會隔離(Social Exclusion)演變而來的社會平權(Social Inclusion)政策,說明以往社會學家只偏重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促進各個階層享有基本的物質保障;晚近的社會隔離概念關心的議題則是「關係」,指的是個人在社會上所能得到的各種資源、網絡,而不僅限於經濟或物質層面。社會平權更直接挑戰弱勢團體所承受的社會隔離,強調在保障基礎物質平等外,促進弱勢族群、邊緣團體,尤其是偏遠地區或身心障礙、窮苦、年老及少數族群文化參與的平等權。

書中亦討論文化政策如何加強全民參與及文化資本,而博物館如何成為這個政策實踐的重要場域。其第二部「身心障礙者之文化參與」,透過英美澳及台灣等地幾個博物館的實際案例,探討博物館與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參與權,並就參觀與展覽內容的可及性,及展覽主題與身心障礙之相關性進行剖析、檢討。第三部以「展示邊緣者的聲音」為主題,分別舉精神障礙、漢生病及奴隸販運的展覽個案,探討博物館如何運用展示的多重影響力,改變大眾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與族群歧視。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Andrey/維基百科)
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Andrey/維基百科)

近年國內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參與權逐漸重視,文化部從文建會時代就一貫辦理文薈獎,鼓勵身心障礙者從事文學創作,或針對視障者製作文學作品點字書、有聲書。不過,博物館界仍鮮少注意到精神障礙者的需求,以及博物館對他們可能產生的正面意義。博物館如何作為身心障礙者文化參與的實踐空間?較容易執行的是改善硬體環境,如電梯、無障礙坡道等……。至於展覽內容的策展、設計等,則需仰賴專家的參與。

陳教授在《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列舉的英國經驗不等同於台灣經驗,英國或其他歐美國家、日本的博物館發展環境也與台灣不同,很難移植或完全對照比較,而在推動文化平權時所可能面臨的若干困境,包括博物館館員不認為有必要將社會工作納入營運範疇,或許也會在台灣發生。儘管如此,她所揭櫫的新趨勢、新觀念案例,以及身體力行的實務操作,值得吾人深思。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