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身染重病一心求死,卻又放不下家人…他的故事告訴你,安樂死為何如此兩難

2018-10-15 11:47

? 人氣

安樂死是多麼神秘的名詞,為何有些人這麼地嚮往,而有些人卻對它存有種種疑慮?(取自Parentingupstream@pixabay/CC0)

安樂死是多麼神秘的名詞,為何有些人這麼地嚮往,而有些人卻對它存有種種疑慮?(取自Parentingupstream@pixabay/CC0)

《哲學淺淺談》是專門討論與推廣哲學的電視節目,透過主持人與來賓們的由淺入深式對話,來帶動觀眾瞭解基本概念與示範如何應用在時事的思辨分析。觀賞到影片的最初是來自於專研中國哲學的老公所推薦的,但在當時可能是笨喵處在神智不清的狀態,又或是對哲學的概念還不足夠,以致於無法好好地思考裡面所探討的各種議題,因此看到一半就暫時放著,有待日後貓腦較清醒時再來好好地探索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再次觀賞時,已經是三個多月之後的事;在這之前,有段時間各媒體不斷地在報導知名體育新聞資深傅主播的追蹤採訪,看著他是如何到瑞士實踐他自己的臨終願望。然而看到他因為對家人的不捨,亦或是對這世間的眷戀,而造成他一直反反覆覆地做不了離開的決定;對於他那樣放不下的猶豫表現,實在是很令我好奇,他究竟是還在眷戀些什麼?直到他毅然下決心向人間告別的那一天,我有種覺得自己可能未來也會面對這樣的課題,所以就很認真地來瞭解安樂死是有多麼神秘的名詞,為何讓有些人這麼地嚮往呢!而又是為什麼還有些人對它存有種種的疑慮呢?

剛好之前看完了一本由弗蘭克所撰寫的書—《活出意義來》,尤其是其中的集中營生活描寫,接著透過網路搜尋簡單地瀏覽安樂死的基本觀念;做完前述這些事後,再觀賞《哲學淺淺談》時,發現這樣更能容易理解裡面所探討的觀念。

原來所謂的安樂死,並不是人們想像中這麼容易的,其實它是很嚴肅的處理過程,以傅主播的那間機構為例,想要如願地走向終結,必須是身患無法治癒的重症,或者身體承受著常人所不能忍的劇烈痛楚,才能作此選擇。而且瑞士的法令還明確規定必須經過兩位專業醫師開立診斷書,證明病患是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來充份地認知其定義與程序;接著在中間歷經了數個月的文件審核,也花費了龐大的金額等等,通過重重關卡後,最後才會交由當事人自己正式執行,特別是更不能假手於他人,因為這會變成是協助自殺的犯罪行為。記得在那段新聞報導得沸沸揚揚時期裡,我的大學同學在他的FB也波了幾篇文章,提醒著大眾不要輕易誤解這所謂「安樂死」的表面意思。這邊可參照鄧教授分享文章的連結—《安樂死真的安樂嗎?

這篇連結的文章寫道:

安樂死的希臘字源是「善終」或「好死」的意義,所以目前對安樂死的意義,是指對有不治疾病或無法挽回性命的人,以不使他痛苦的方法令其死亡。

在全世界現今法令中,很明顯地是完全不接受以主動形式來進行積極性安樂死,否則將視為協助自殺的犯罪行為;再加上傳統思想偏於鼓勵求生,所以如果進行主動或積極式協助安樂死將被社會輿論大加撻伐。在《哲學淺淺談》的影片裡面有列出一張圖表的連結,簡單地對安樂死進行分類:

安樂死分類
 

先稍微關注「非自願的積極安樂死」部分,在《活出意義來》這本書所談到的集中營故事,就類似這部分。書中的「酷霸」往往可以毫無理由或是看不順眼,就很殘忍地直接把俘虜送去「媒氣間」洗澡;當初我還上網搜尋了什麼是在媒氣間洗澡的意思,查完後令人感到黯傷與憤然。有些俘虜為了求生存可以不擇手段或是盡其所能地委屈求全,直到重獲自由為止;但也有些俘虜因為無法忍辱偷生或心靈過於絕望而選擇放棄生命。而「非自願的消極安樂死」,通常是違反當事人的意願,明明是心中渴望地求生存,但卻是因為經濟困境或無親朋好友支援的窘境,而無可奈何地步入死亡。

在這裡我想提供,在日本的「孤獨死」的議題,相關連結如下:

「孤獨死」清潔公司 比屍水和蛆還恐怖的是搜到字條:管理員救我

【悲哀送終人片】人情淡薄 「孤獨死」讓日本清掃業成長15倍

屍身腐爛成屋蛆蟲 日本孤獨死個案日增

在看這系列關於「孤獨死」的報導影片時,其實是蠻難過的,因為這將是高齡化社會必然面對的問題,然而對我來說這是有因必有果的結果,如果不是因為家人不在世間,大多數孤獨死的人就不會選擇不相往來的生活模式或不想經營朋友圈;特別是日本最有名的『繭居族』,就是其中最高機率會得到這樣孤獨死的遺憾!

還有一篇文章:

【泛哲學】在生死一懸的醫病現場,哲學可以帶來怎樣的思考?淺談醫療倫理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發現,當代社會中最嚴肅與廣泛被討論的話題就是「無法表達意願的消極安樂死」,這類對象通常是植物人與腦死病人,他們的家屬或醫護人員不繼續使用人工呼吸器或其他延長生命之步驟,任其自然經過死亡,這是依「尊嚴死」之理由下被要求的邁向終點。參考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這類對象的親屬或是相關醫護人員,往往要做出最艱難的選擇,若決定放棄,將面對其他親屬的苛責或是內心終其一生將在愧疚不安下渡過;又或者他只有這個親人,是唯一仰賴生存的想望,失去這親人將失去人生意義;又或者有一天奇蹟發生了,昏迷的植物人醒過來了,重新復健後就可以開展新生活。但若決定繼續使用人工呼吸器或其他延長生命的方式,對病人卻是最痛楚與毫無尊嚴的折磨,而且又無法確定是不是他的真正的意願?

這樣現實中的痛苦掙扎,通常稱為道德兩難困境「moral dilemmas」,可參考如下的兩個連結:

他踢的—「心理」漢斯的道德兩難

維基百科—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

透過這兩篇文章可以瞭解到,這裡的道德兩難困境問題是依據柯爾伯格﹙Kohlberg.L.﹚的道德發展理論去設計一個道德衝突的情境,讓個人依其理由作選擇並檢視自己的理由。柯爾伯格認為道德認知階段的演進是循序漸進的,個人無法理解超出自己階段以上的道德推理,便會再學習、再補充與再詮釋,以邁向下一個階段。而道德兩難困境問題的討論主要目的在於經由討論過程提昇人的道德認知階層,以及增進道德判斷的能力。顯然故事所引出的問題是沒有單一答案的,柯爾伯格設計此種問題的用意不在於回答的對錯,而是在於瞭解受試者回答時所採取的不同觀點,從而認定受試者道德發展的階段。(關於柯爾伯格設計問題的概念模式,若讀者有興趣想深入瞭解,可以閱讀上述第二個維基百科的連結參考。)

如同〈他踢的〉這篇文章裡的一段話:

各種不同的想法也越來越多。實際上在思考各種議題時,應該要以更柔軟的想法來思考。雖說行為可由不同面相來思考,但上述思考方式是比較僵化的。它過於將行為分為善、惡二元,以致於常見正、反想法對立,甚至到了「非我族類(想法),其心必異」的地步。可是,思考應該是更有彈性的,不應固守自己的想法,而是要藉由與不同的人對話交流,讓自我的價值觀不斷修正;……自然了,要所有人都得到幸福,而沒有任何代價,這是不可能的;只是,若帶來的幸福,遠大於會造成的傷害──甚或是沒有傷害,那這樣的行為,就值得被支持。

什麼是最完美的終極選擇?關於這答案,我們並不能完全找到或知道,而且你每做一種選擇,都是會延展著其無限寬廣的可能性。也許今天你做了這個選擇,就會在日後開出你最想要的結果;但決策錯誤的話,就是餘生痛苦地在後悔的心情中渡過,如何避免或面對這個遺憾,就是一門人生最高的修養功課;而在目前推行數年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即將在明年實施的「病人自主權利法」,或許就是在眾多選擇當中,最柔軟而盡量滿足所有人的最佳處理方法吧!

猶記得某一年我父親在告別人間前,為自己梳洗一番,躺下去,接著安詳地放手離開,那一段往事,在當時的我,是非常不能接受這種快閃方式的離別;更何況其實在前一晚父親就深感身體不適,不願意去醫院就診;那時曾想過,如果父親去醫院,是否就能活著?更懊悔的是,我來不及好好地向父親說聲再見,說些充滿愛的感謝話語,它造成了我一輩子的痛苦與遺憾。然而當我歷經十餘年的風雨之後,卻覺得父親這樣的走法是極幸福又幸運的人生結局;世事無常,當你看過熟人因為重病躺在病床上或在家中,而不斷地服藥或仰賴維生系統而苟延殘喘般活著,往往讓人心疼難忍,卻又不知如何讓他放下。何況世事無常,你無法預料人生結局會是怎樣地走法?其實對我來說,邁向最夢幻極致的人生終點便是「壽終正寢」—身心能在安詳而滿足的氛圍之下,無病無痛且毫無遺憾地離世。

*作者簡介:天巫喵,遊走宇宙間迷途微塵中一枚小小喵書僮—天巫喵。時而深深地感懷,時而喜悅地學習,願分享生命中的美好小確幸,鳳梨田大學心理學系畢業。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