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畢業不再鍍金?碩博士生數量減,顯示了求職市場的哪些改變?

2018-10-03 12:52

? 人氣

碩、博士生的身份,不再是求職利器了嗎?(圖/遠見雜誌)

碩、博士生的身份,不再是求職利器了嗎?(圖/遠見雜誌)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我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加值人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攻讀研究所碩士的人數,已從2010年的18.5萬人,逐年下滑至2017年的16.8萬人,博士班的情況也類似。換言之,研究所的窄門似乎已經不再擠破頭,而有意報考的學生們更應該精準分析產業,並挑對專業領域研究,才能真的錦上添花。

《遠見》深入剖析最前端的趨勢,訪問六位大學校長暢談學術之路,詳細介紹18大學群之外,六位已踏入職場的學長姐分享經歷,幫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所,贏在人生起跑點!

驪歌聲後,步出各大學校門的莘莘學子們想清楚下一步計畫了嗎?

在找工作、讀研究所、考公職,或出國留學等幾個選項中,讀研究所一直很熱門。不論是因所在領域的專業需求,或一時不知要做什麼,讀研究所可以幫自己拿到更高學歷、博得更佳的起薪水準,加上「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學長姐和同學也都如此選擇,若沒有碩士學歷,會不會就輸在求職起跑點?

然而,你知道嗎?這個傳統想法正在翻轉。

觀察重點1〉招生狀況

碩博士人數連七年下滑 

攤開教育部「大專校院學校數及學生數」統計資料,發現近年讀碩博士的人數,不斷減少中。

全台碩士生人數在民國99年(2010年)攀上18萬5000人的高峰,之後逐年下滑,七年內跌掉1萬6000多人;去年(2017年),全台碩士班學生只剩16萬8783人,減少比例近9%,平均每年少了約2300位學生。預計今年,減幅將正式破10%。

碩博士新生入學的人數逐年下降。(圖/遠見雜誌)
碩博士新生入學的人數逐年下降。(圖/遠見雜誌)

博士班情況更慘,從民國99年(2010年)的高峰3萬4000多人,到去年只剩2萬8000多人,七年減幅高達17.6%。這也讓國內各大專院校教授叫苦連天,「現在的博士生畢業後,不知道下一個學生在哪裡?」有台大理學院的教授私下感嘆:「本以為找不到學生的現象只會發生在後段班學校,沒想到連台大都可能找不到博士生!」

統計數據清楚呈現,國內大學生過去熱中追求高學歷的現象,已經趨緩。究竟原因為何?

觀察重點2〉薪資待遇 

起薪較高但非核薪鐵律 

答案,來自於「未來薪資的投資報酬率」的評估,愈來愈多人質疑,多花幾年讀書,不一定能夠帶來等價的薪資提升。

去年,國內最大的求職網站104人力銀行,曾經調查「碩士vs.大學」的薪資差異;這份「104人力銀行履歷工作經歷薪資統計」比較碩士生與大學生就任新職的薪資差距,結果發現,研究所學歷平均月薪為4萬2700元,大學學歷平均月薪為3萬5000元,兩者相差7700元。

月薪與大學生的差距還是存在。(圖/遠見雜誌)
月薪與大學生的差距還是存在。(圖/遠見雜誌)

乍看之下,多花兩年取得碩士學位,可以讓起薪增加7700元。但104人力銀行強調,這7700元的價值轉換,不單單只是因為學歷,還包含在職者過去的工作經驗、工作職務內容等因素。

不同產業的起薪差異也很大。以服務業來說,大學起薪為2萬7500元,碩士起薪反倒退,僅2萬7100元,少了400元,讀得愈高反而成為扣分。

以工作職務為例,想進入任何產業擔任資料科學家,碩、博士學歷都是標準門檻,高學歷代表著受過專業培育,薪資自然增長。

但若是服務生、技術員、助理等工作,學歷再高老闆也不會多給薪,甚至反而覺得難管難用。

根據勞動部2017年的就業調查,全台工業及服務業部門的受雇員工人數有758.69萬人,其中工業部門的技術員、機械設備操作員、組裝人員,以及服務業部門的銷售人員、助理等,這些低技能的工作職務,各自都占55%。換言之,不太看學歷的工作職務占了大多數,真正會因為學歷而獲得比較明確加薪的比例,只有45%。

這讓許多人看清一個事實,與其多花兩年讀碩士、多花五年讀博士,還不如早一點進入職場換取經驗比較實在。

觀察重點3〉求職市場 

冷門科系多選擇再進修

而一個弔詭的現象也造成,求職市場愈熱的科系,愈少人讀研究所;求職市場愈冷的科系,反而愈多人讀研究所。分析教育部今年公布的「碩士生就讀類科之比率」,十年來(96~106學年度)「科技」「社會」「人文」三大領域碩博士學生人數的科系變化,發現科技領域的碩士班學生占比,從96學年度的46.2%,滑落到去年的44.8%;人數從最高峰的8萬5137人,至去年只剩7萬5539人,減少將近1萬人。

博士生人數更從2萬1949人跌到1萬6957人,占整體學生人數的比例,減少9.4%(整體占比69.2%→59.8%)。進一步細看這十年間科技領域的學科變化,可發現,資訊學科的碩士班人數大致持平,約有2萬多人,但博士班人數少了近2000人;理工領域的博士班則從1萬2000多人,下降到8000多人,減幅高達兩成。

求職市場的冷門科系,研究所新生數量反而增多。(圖/遠見雜誌)
求職市場的冷門科系,研究所新生數量反而增多。(圖/遠見雜誌)

相反地,社會領域的碩士生人數卻從96學年度占30.8%,提高至去年的34.4%。博士領域的社會與人文學生更是雙雙增加,例如社會領域的博士生占比從15.6%成長至18.8%,人文領域的博士生占比則從15.1%增至21.3%。

藝術領域變化更大,碩士生十年增加1000多人,博士生則從不到400人,翻倍至800多人。

國內某私立綜合大學校長對此分析,容易找到工作的學科領域,學生畢業後可以馬上去賺錢,當然不願繼續留在學校讀書;而就業市場不太好的領域,學生索性繼續留在學校,甚至一路從碩士念到博士。

對比104人力銀行的薪資統計資料,電子電機資訊相關領域的碩士生,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年薪平均有150萬;博士年薪雖可達到200萬,但至少再多花五年以上時間,實際一算,五年時間只讓自己的年薪多了50萬,還不如念完碩士就直接投入職場,五年可以換到750萬的薪水入袋。

念研究所非賭注 報考前應深思熟慮

前台大電資學院院長陳銘憲表示,台灣高科技產業發達,大廠對於工程師的基本門檻都是碩士起跳,電資相關領域的碩士生,畢業後幾乎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但正因為就業前景佳,學生反而很少繼續往上攻讀博士。然而,台灣高科技產業要持續維持世界領先優勢,就需要更高階人才投入技術研發,如何鼓勵學生繼續往上讀,是台灣高教發展的重要議題。

既然讀碩博士的人數減少、薪資好的領域反而沒人讀,難道「放棄讀研究所、早早就業」是最佳選擇嗎?

答案也沒有這麼簡單,只是種種統計數據都在提醒大學生,務必拋下「碩博士=起薪高」的迷思;當碩博士不再是求職加分時,更要做好功課,仔細分析學科領域趨勢、理解未來產業需求,對應到職場的變化。而不是抱持著「爸媽要我讀」「別人讀所以我也讀」「不知道要做什麼乾脆繼續讀」的心態,才能讓多花兩年時間讀研究所,成為自己未來就業加值的選項!

想要理解未來求職市場變化,可以從兩大脈絡做評估,一是國家發展的重點產業,二是新興的跨領域學群。

首先,善用行政院每年公布的未來重點產業報告,可了解政府預估不同產業未來的人才缺口,再檢視自己所學是否有對應到的產業,或是可以多學什麼,及早搶占先機。

其次,從教育部歷來公布的大專院校學科分類統計,可了解目前各大專院校有哪些跨領域課程,這些課程正是目前產業缺乏哪些人才的指標,即可看出所學領域可以橫跨哪裡產業,從中找出最有前景的跨域選擇。

選擇研究所,不是賭注,透過解讀各種資料,把選擇變成一場產業需求根據的科學分析,找出最有價值選項。

這也正是2019年研究所趨勢要揭示的核心概念,當讀研究所的人變少,更要凸顯自己所學價值,這個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文/謝明彧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標題:碩博生人數遞減 冷門科系招生翻紅)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