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和別人看一樣的書,卻「有讀沒有懂」?資深管理師教你如何把知識真的學進去

2018-10-03 13:02

? 人氣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從書中獲得許多,但有些人即便讀了相同的東西,收穫卻非常有限?書中的知識不是一樣的嗎?

我認為就像聽一首歌,歌詞一樣,旋律一樣,意境也一樣,但個人的體會自是不同,這是為什麼?因為經驗與歷練不同,一個沒談過戀愛的孩子,聽了抒情歌,只對愛情感到嚮往,但情場老手聽來,自有另一番滋味,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樣的一本書,都講教養,沒有小孩的你,跟有孩子的我,感受肯定完全不同,你會覺得似乎都有道理,但在我看來,我可能會覺得一半正確一半有待商榷,這不代表書的內容有錯,而是書中所記載的並非定律或真理,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而書中僅針對少數的幾種常見或作者自己遭遇過的狀況做說明,或許它所提出的case覆蓋了所有你曾想像過的狀況,但對我來說卻只覆蓋了一部份,所以我們兩個便出現了解讀上的差異。

我認為所有的資訊要被化為知識都存在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這個過程導致我們看了一樣的東西,卻有了不同的理解與收穫,而認知則來自於人的性格,過去的經驗與知識基礎。

而經驗與知識基礎會隨著時間而有所改變,所以每隔一段時間,你對某些知識的認知可能也會改變,例如過去你覺得限制是不好的,但兩三年後,你經歷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案子,負責過自主性極高的任務後,你可能反認為限制是必要的。

如果,你只有學習,但沒有實踐,你少了透過實踐去累積經驗的過程,知識就變的很單一,僅僅是書本上或課堂上講過的理論,尚未被整理成一套你能應用自如的實用知識。

建立連結,是學習時最重要的動作

有很多人每天看一堆網路新聞,或者訂閱一堆大咖的文章,也不見他們真的學多快,這是因為他們大多處於看與聽,而不思考。最慘的是無從思考起,因為在你有限的記憶裡,就不存在任何分辨這篇文章真假的知識,所以你看完後一知半解,或只能照單全收。

簡單的說,新吸收的資訊,無法與你既有的知識建立起任何的連結

如果我們把知識領域內的所有學問視為一個大水缸,學通所有的內容後你在這個知識領域的知識基礎就全滿了,而正常狀況下,我們在不同知識領域的水位應該都不同,而這個水位,我姑且稱它為知識基礎。

(圖/ gipi的學習筆記 提供)
知識基礎的水位。(圖/ gipi的學習筆記 提供)

如果你在行銷的知識很薄弱,處於上圖「知識領域A」的狀態,那你會輕易對新的行銷風口詞買單,因為它所談論的內容都是你沒聽過或不懂的,但對那些熟悉行銷領域的人來說,他就能清楚的告訴你全渠道零售、行銷4.0、新零售到底是有全新的概念,或者是新瓶裝舊酒。

舉一個例子會更容易理解,若你沒有接觸過銷售漏斗( Sales Funnel)這個觀念,那你對漏斗的觀念大概就會停留在銷售漏斗上,但如果你稍微與過去的知識連結,你會發現銷售漏斗其實用在HR領域,可以類化到招募工作上形成招募漏斗;也可以類化到人際交往上,你會有很多點頭之交,然後裡頭有些人會成為知己,而又有一些人會成為莫逆之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