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咖啡廳的明星

2015-05-22 06:00

? 人氣

巴黎左岸景緻(wikimedia)

巴黎左岸景緻(wikimedia)

一九三〇年代的「波麗露」以降,台北先後出現了一些餐廳(咖啡館),近年亦有不少走懷舊風以及標榜庭園空間的餐廳,但能長期經營者不多,具社會文化指標作用者更少。位於台北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武昌街「明星」,是極少數曾扮演文藝角色的咖啡餐廳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最近,「文創」的討論如火如荼,規模較大具BOT、ROT性質的「園區」更被各界睜大眼睛檢視,很多人把文創的成敗牽拖餐廳、咖啡廳,並用餐廳數量來衡量文創園區的營運績效。日前媒體上有兩段報導,頗能反映許多人對文創與餐廳聯想、卻又說不清楚的概念。

1934年就創立的波麗露是最早的文藝咖啡餐廳之一。(取自波麗露本店官網)
1934年就創立的波麗露是最早的文藝咖啡餐廳之一。(取自波麗露本店官網)

其一是台北市文化局長以咖啡廳為例,強調如果只是個裝潢美麗、氣氛佳的店面,咖啡品質卻和一般便利商店販售的差不多,那就不是文創咖啡;相反的,如果業者在咖啡上下功夫,自己烘焙豆子、手沖,專注在咖啡的滋味,這就是「文創咖啡」。

其二是某媒體以「餐廳非原罪,文創界的明星咖啡館在哪?」為題,舉「八○年代的明星咖啡館即是當年台北人文薈萃之地,當年的明星咖啡館可說是文化創意的先驅」,進而與被視為文創領頭羊的華山文創園區對比,指責華山只是「餐廳加餐廳加餐廳」。

這兩段文字描述基本上沒有錯,但也不算對,因為有講如同沒講。華山文創園區的營運需受監督與公評,但說「明星」是文化創意先驅,就把文創擴大解釋了。局長所謂的「文創咖啡」是「業者在咖啡上下功夫,專注咖啡的滋味」,那麼台北市到處可見的咖啡店,不乏在燒煮上下功夫者,台北豈不早就是文創城,至少是文創咖啡城了。

販售咖啡的地方其實很多元,從販賣機、早餐店到便利商店、星巴克這類連鎖店,與規模大小不一、以單品咖啡聞名的咖啡館,一杯咖啡價格從十五元至數百元不等,彼此之間有明顯的市場區隔。開什麼樣的咖啡店?走何種經營路線?賣咖啡的人再清楚不過,業者投入咖啡餐飲業,沒有真文創、假文創的問題,有的單純做生意,有的以小咖啡館作為個人工作室,或與特定族群(如藝文圈)同好分享創作與生活經驗,經營得好不好,端看能否吸引顧客,也與經營者的空間概念與飲食品味有關。「明星」不是上世紀八〇年代才開業,在此之前的一九五○、六○到七○年代,已是台北文藝青年、作家常去的地方。

名畫中的實景,現為梵谷咖啡館(2003,Janderk~commonswiki/維基百科)
名畫中的實景,現為梵谷咖啡館(2003,Janderk~commonswiki/維基百科)

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頓柏格(Peter Altenberg),有一句很經典並常被引述的話:「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館;如果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句話讓許多人對歐洲的咖啡館有著莫名的憧憬。對歐洲人來說,咖啡館不單是個喝咖啡的地方,更是作家、藝術家創作及交流的空間,政治狂熱份子交換情報的秘密基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