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例》比文言文比例更重要的事—從北美語文高智能教育談國文教改

2018-09-16 09:00

? 人氣

我不禁思索台灣國文教育的改革的癥結可能不只在古文白話文比例,而是教材現代化和教學方向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比古文比例更重要的事

古文比例之外,令我更疑惑的是,西方學生從國小到高中的教材動輒閱讀數百頁或千頁的小說原著,相較之下,我們如何能培養本地習慣閱讀篇章的學生泛讀、摘要、尋找主題解析作品的主動閱讀能力;此外台灣教育注重學生「知道」什麼遠勝於學生能「做」什麼,套用第二外語教學的術語,偏重接受技巧(receptive skills,如聽、讀)遠遠勝於生產技巧(productive skills, 如說、寫)?尤其在今日搜尋引擎發達,知識不再寡斷、不斷膨脹,價值多元的時代,或許必須重新討論我們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核心知識、或許有必要將核心知識放在當代社會或世界文化的脈絡來檢視;除了核心知識文化素養,思考我們要培養學生什麼樣的的能力,檢視教學目標也許有助於我們釐清國文教改的方向。

國文課是國民語文教育,不是中國文學先修課

國文課是國民語文教育,不是中文系先修課,是培養閱讀、分析、思辨批判、申論、討論、溝通、抒情、敘事、修辭的能力;文學賞析因此既是目的,亦是途徑。也許在討論古文比例之前,我們先問什麼樣的教材、教法和評量可以達成上述目標,進而建立篩選判準;然後檢視古文,甚至僅止中文作品,是否可以達到這些教學目的?

每一個時代的知識和情境會創造那個世代的人,也會創造呼應那個時代的情感、心智與價值體系的作品;一千年前的人所面對的社會議題,對環境和自然感受和理解,人與人的關係的複雜程度並不與今日等量齊觀。不管我個人多愛詩經唐詩宋詞紅樓,國語文教改並不能純以中國文學人角度來制訂課程。畢竟更多的人學習的目的除了欣賞屬於自己文化的優秀作品,培養感知世界的能力,也期望語文基礎能有助發展專業,不管日後成為貿易商、服務業者、律師、科學研究者、工程師等等。

納入敘事文學

然而,這樣語文教育聽來似乎過於工具理性,不切實際的文學該被削弱才對嗎? 並不,相反地,我以為文學必須要被納入,尤其虛構文學 (Fiction)最好能被大量納入。我們不能否認當代的文學主流是小說與戲劇,國際影視界匯聚藝文、多媒體等多項產業最頂尖的人才。如果台灣不希望在這項產業缺席、延續傳統文化之外、亦企圖創新,並藉由文學在限縮的國際舞台凸顯身份,也許可以考慮提升敘事文學在語文教育的比重。

敘事文學因為文類本身的特性,人物情節相較詩歌裡更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讀者隨著敘事者的觀察感受人類心智上各種複雜面向;在言志文學裡,作者與敘事者永遠是同一人,但小說中作者 (author)和敘事者 (narrator)是分歧的,小說可從第一、第三、全知觀點敘述。由於敘事觀點的多元,讀者經由不同的人物觀點帶入情感,培養同理心,並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事實,吸取龐大專業領域的詞彙和經驗細節,既從閱讀敘事的過程中累積閱讀技巧,發展周延和縝密的思考;亦可讓接觸不同主題和類型的學生因故事的魅力對不同領域引發內在的興趣(有別於家長外鑠的期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